驱动装置、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9253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0:04
本申请涉及驱动装置、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可动部和驱动构件,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至少两组牵线,其中第一组牵线包括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它们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第一四边形,并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第二组牵线包括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它们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第二四边形,并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运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相交。由此可以使摄像模组中可动部件的调整动作响应更快、范围更大,从而有效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模组的成像质量。模组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感光组件和摄像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一种感光组件和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所述感光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针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摄像模组,为了有效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一般都会给摄像模组的镜头配置相应的驱动装置,用于在拍摄过程中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和防抖功能。同时,为适应当前电子设备的设计潮流和用户需求,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和轻薄化也是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0003]随着摄像模组变焦能力的增强,对其防抖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目前存在的摄像模组防抖机构,其基本原理都是类似的,一般情况下,驱动装置由可动部和固定部构成,将需要进行位置调整的元件与可动部固定在一起,当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可带动与其固定在一起的元件实现位置调整。在各种不同驱动结构中,提供驱动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磁铁和线圈之间的磁力作用实现位置调整,如常见的OIS驱动马达和常见的云台驱动结构,有的是通过电荷之间的作用实现驱动,如MEMS驱动装置。
[0004]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拍摄质量,摄像模组构成元件的体积和重量(例如鉴于镜片的数目及尺寸)也相应地增大,因而对于驱动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使驱动装置提供更大的驱动力,故其体积也会相应地增加,这一点显然不符合目前模组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驱动结构的构成元件较复杂,在组装过程中,将驱动装置和模组的其他元件组装后,其可靠性较差,如果发生碰撞或者击打,都可能使得驱动结构遭到破坏,即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外力作用下也会发生相对移动,可能造成内部元器件的损伤;而摄像模组内部的构成元件均属精密部件,其中任何一个元件的损坏,都可能导致模组整体功能下降,有损于拍摄质量。
[0005]对于目前主流摄像模块所配置的防抖装置,大多采用下述两种方案:一是通过给镜头结构配置相应的驱动装置,如滚珠马达或者SMA马达,以实现拍摄过程中的图像稳定;二是通过给整个摄像模组配置驱动装置,使其驱动模组整体结构移动,以实现拍摄过程中的抖动矫正。但这两种方案都存在相应的缺陷,前者给镜头配置相应的驱动结构,而随着镜头重量的增加,需要提供较大的驱动力,使得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复杂化,同时设计的结构体积增加,不利于实现摄像模组小型化;后者给摄像模组整体配置驱动装置,而整体模组的重量较大,需要配置相应体积的驱动装置,使得模组整体的体积增加,,同样不符合摄像模组的发展趋势。
[0006]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新式的摄像模组设计,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部分或者大部分问题,从而在有效提升摄像模组成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实现模组结构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优化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设计,提出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一种包括该驱动装置的感光组件和一种包括该感光组件的摄像模组。
[0008]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想包括:基于SMA(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原理,通过增加SMA线作用长度的方式而增大其驱动摄像模组中可动部件(例如镜头或者感光芯片)运动的幅度,达到调整动作响应更快、范围更大的效果,同时,通过SMA线的适当布置,能够灵活地实现镜头和/或感光芯片在摄像模组进行对焦(AF)和/或防抖(OIS)功能操作时所需的运动(包括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向及幅度),另外还充分考虑模组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0009]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包括:
[0010]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框架或者相对该框架固定的壳体构件固定连接;
[0011]可动部,所述可动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至少一个可动部件(例如,该部件可以是摄像模组的镜头,也可以是感光组件或者感光芯片)固定连接;和
[0012]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能够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0013]所述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至少两组牵线,其中
[0014]第一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一SMA线和至少一根第二SMA线,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在第一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一四边形;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
[0015]第二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三SMA线和至少一根第四SMA线,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在第二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二四边形;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运动;
[0016]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至少一个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
[0017]也就是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相交、也可以是异面,而非平行,因此,该驱动装置适宜为摄像模组可动部件提供至少二维的运动驱动。例如,对于摄像模组的防抖功能,可能有意义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平面”为感光芯片所在平面。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重合,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
[0019]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四边形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二四边形之内。
[0020]其中,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平行。
[0022]其中,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相交。
[0024]其中,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和/或,还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三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四边形和所述第二四边形可以为不等边四边形。
[0026]其中,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
[0027]根据一些具体的实施形式,所述第一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一角部的第一施力区,所述第二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二角部的第二施力区,该第一四边形的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成对角布置;第一SMA线自所述第一施力区向第一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第二SMA线自所述第二施力区向第二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框架或者相对该框架固定的壳体构件固定连接;可动部,所述可动部适于与摄像模组的至少一个可动部件固定连接;和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能够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构件包括连接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之间的至少两组牵线,其中第一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一SMA线和至少一根第二SMA线,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在第一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一四边形;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第二组牵线包括至少一根第三SMA线和至少一根第四SMA线,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在第二平面内分别连续地呈L形延伸并且两者的延伸走向共同限定一个第二四边形;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至少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至少一个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重合,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彼此相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布置在所述第二四边形之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相交。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或第二SMA线与所述第三SMA线和/或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以第一或者第二平面内的直线为转轴进行倾转运动,和/或,还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三方向上进行平移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和所述第二四边形为不等边平行四边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和第二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所述第三SMA线和第四SMA线配合作用,能够使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二平面内进行旋转运动。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一角部的第一施力区,所述第二SMA线具有
位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二角部的第二施力区,该第一四边形的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成对角布置;第一SMA线自所述第一施力区向第一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第二SMA线自所述第二施力区向第二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一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所述第三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四边形第三角部的第三施力区,所述第四SMA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四边形第四角部的第四施力区,该第二四边形的所述第三角部和所述第四角部成对角布置;第三SMA线自所述第三施力区向第三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二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第四SMA线自所述第四施力区向第四角部两边沿着所述第二四边形的相邻侧延伸并在两端固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第二施力区、第三施力区和第四施力区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形成一个假想的第三四边形的四个角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和第三四边形在第一平面或者第二平面内的投影相互重合。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的第一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一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施力区的第一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二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施力区的第二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二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二施力区的第二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三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三施力区的第三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三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三施力区的第三SMA线引导机构;和/或第四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而所述可动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四施力区的第四SMA线引导机构;或者,第四SMA线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而所述固定部上固设有对应于所述第四施力区的第四SMA线引导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艳宁向恩来李剑虹魏罕钢蒋泽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