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具体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包括单层挤出工艺:按照重量份,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40份、PE 45~65份、甲基纤维素3~5份、增白剂0.2~3份、增粘剂1~7份混合而成,所述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聚乙烯中的其中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添加增白剂,能够使单层挤出工艺、双层挤出工艺和三层单层挤出工艺生产的PE拉伸缠绕膜透明度高,光亮度好,同时增加了甲基纤维素,能够使PE拉伸缠绕膜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能够使PE拉伸缠绕膜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
技术介绍
[0002]PE拉伸膜(又称缠绕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抗撕裂强度,并具 有良好的自粘性,因此能使物体裹成一个整体,防止运输时散落倒塌。 该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包裹物体美观大方,并能使物体防水、防尘、 防损坏。该膜广泛用于货物托盘包装,如电子、建材、化工、金属制 品、汽车配件、电线电缆、日用品、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捆裹包装。 规格:机用膜宽500mm,手工膜宽300mm,350mm,450mm,500mm,厚 15um
‑
50um.可在线分切各种规格。粘性分单面粘、双面粘,产品分手 工缠绕膜和机用缠绕膜两大系列。
[0003]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PE拉伸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 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现有的PE拉伸缠绕膜存在光泽度不足,透明 度不够的状况,并且PE拉伸缠绕膜的拉伸强度也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PE拉 伸缠绕膜增白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PE拉伸缠绕 膜增白工艺,包括单层挤出工艺:
[0006]按照重量份,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40份、PE 45~65 份、甲基纤维素3~5份、增白剂0.2~3份、增粘剂1~7份混合而 成。
[0007]进一步的,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 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和9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5~30份、增粘剂1~4份和甲基纤维素2~ 4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5~65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 剂0~7份混合而成。
[0008]进一步的,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 照重量百分比,由20%的A层和8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35份、增粘剂1~5份和甲基纤维素2~ 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0~60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 剂0~7份混合而成。
[0009]进一步的,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 照重量百分比,由30%的A层和7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 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40份、增粘剂1~5份和甲基纤维素2~ 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45~55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 剂0~7份混合而成。
[0010]进一步的,包括三层挤出工艺:所述三层分别为A层/B层/C层, 按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80%的B层和10%的C层组成,所述 A层由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7
份、增粘剂1~3份和甲基 纤维素1~2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40~45 份、PE 50~60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所 述C层由PE 7~9份、增粘剂1~4份和甲基纤维素2~3份混合而成。
[0011]进一步的,包括三层挤出工艺:所述三层分别为A层/B层/C层, 按照重量百分比,由20%的A层、60%的B层和20%的C层组成,所述 A层由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0~15份、增粘剂1~3份和甲 基纤维素2~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5~ 35份、PE 30~40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1~7份混合而成, 所述C层由PE 12~18份、增粘剂2~3份和甲基纤维素2~4份混合 而成。
[0012]进一步的,包括三层分别为A层/B层/C层,按照重量百分比, 由30%的A层、40%的B层和30%的C层组成,所述A层由A层由双峰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5~20份、增粘剂1~4份和甲基纤维素2~5份 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30份、PE 20~25 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1~5份混合而成,所述C层由PE 18~ 20份、增粘剂2~3份和甲基纤维素2~4份混合而成。
[0013]进一步的,所述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聚乙烯中的其中一 种。
[001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本专利技术通过添加增白剂,能够使单层挤出工艺、双层挤出工艺和 三层单层挤出工艺生产的PE拉伸缠绕膜透明度高,光亮度好,同时 增加了甲基纤维素,能够使PE拉伸缠绕膜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 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1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包括单层挤出工艺:
[0019]按照重量份,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40份、PE 45~65 份、甲基纤维素3~5份、增白剂0.2~3份、增粘剂1~7份混合而 成,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聚乙烯中的其中一种。
[0020]实施例2
[0021]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 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和90%的B层组成, 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5~30份、增粘剂1~4份 和甲基纤维素2~4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5~65份、增白剂 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 聚乙烯中的其中一种。
[0022]实施例3
[0023]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 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20%的A层和80%的B层组成, 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35份、增粘剂1~5份 和甲基纤维素2~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0~60份、增白剂 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 聚乙烯中的其中一种。
[0024]实施例4
[0025]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 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30%的A层和70%的B层组成, 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40份、增粘剂1~5份 和甲基纤维素2~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45~55份、增白剂 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增粘剂为聚异丁烯或超低密度 聚乙烯中的其中一种。
[0026]实施例5
[0027]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包括三层挤出工艺:所述三层分 别为A层/B层/C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80%的B层和 10%的C层组成,所述A层由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7份、 增粘剂1~3份和甲基纤维素1~2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双峰线性 低密度聚乙烯40~45份、PE 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层挤出工艺:按照重量份,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40份、PE 45~65份、甲基纤维素3~5份、增白剂0.2~3份、增粘剂1~7份混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和9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5~30份、增粘剂1~4份和甲基纤维素2~4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5~65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20%的A层和8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35份、增粘剂1~5份和甲基纤维素2~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50~60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挤出工艺:所述双层分别为A层/B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30%的A层和70%的B层组成,其中,所述A层由双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5~40份、增粘剂1~5份和甲基纤维素2~5份混合而成,所述B层由PE 45~55份、增白剂0.2~3份和增粘剂0~7份混合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PE拉伸缠绕膜增白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层挤出工艺:所述三层分别为A层/B层/C层,按照重量百分比,由10%的A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虎,王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恒鑫三友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