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机框结构、电池模块及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841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机框结构、电池模块及储能系统,涉及电能存储技术领域,该电池机框结构包括底壳;底壳具有容纳仓,容纳仓内设有隔板,隔板使容纳仓分隔成并排分布的电池仓和缓冲槽;电池仓的侧壁设有进液口,进液口用于连通电池仓与液冷系统的输出端;缓冲槽配置成在冷却工况下,容纳电池仓内上升至漫过隔板的冷却液;缓冲槽的侧壁设有出液口,出液口用于连通缓冲槽与液冷系统的输入端。该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机框结构。该储能系统包括电池模块。通过该电池机框结构,缓解了现有储能系统在采用液冷技术降温时冷却液可能发生泄露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储能系统的安稳运行。保证了储能系统的安稳运行。保证了储能系统的安稳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机框结构、电池模块及储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能存储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机框结构、电池模块及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一种用于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其电池模块中的蓄电池在持续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蓄电池温度升高的问题,过高的温度将损坏相关零部件,影响电能存放,更甚者引起火灾,导致整个储能系统瘫痪,危及人身安全。
[0003]基于以上情况,目前一般采用液冷技术对蓄电池进行冷却。具体的,在蓄电池温度过高时,液冷系统启动,冷却液在电池仓内循环流动,从而使温度降低至安全值。需要指出的是,当排液不及时时,冷却液可能漫过电池仓流至外界,从而造成泄露,进而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安稳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机框结构、电池模块及储能系统,以缓解现有储能系统在采用液冷技术降温时冷却液可能发生泄露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机框结构包括:底壳;
[0007]所述底壳具有容纳仓,所述容纳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使所述容纳仓分隔成并排分布的电池仓和缓冲槽;
[0008]所述电池仓的侧壁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用于连通所述电池仓与液冷系统的输出端;
[0009]所述缓冲槽配置成在冷却工况下,容纳所述电池仓内上升至漫过所述隔板的冷却液;所述缓冲槽的侧壁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用于连通所述缓冲槽与液冷系统的输入端。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底壁划分为电池仓壁、缓冲槽壁和连接壁,三者一体成型;
[0011]所述连接壁自所述电池仓壁的侧面向远离所述电池仓壁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缓冲槽壁;
[0012]所述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壁和所述缓冲槽壁的分界处。
[0013]进一步地,沿所述容纳仓深度的方向,所述电池仓壁深于所述缓冲槽壁。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连接壁;
[0015]和/或,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缓冲槽与所述隔板相对的侧壁。
[0016]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机框结构还包括电池定位盖、电池定位托和盖板;
[0017]所述电池定位盖和所述电池定位托二者均设置于所述容纳仓内,且二者之间间隔且平行设置以形成用于安置电池组件的安置空间;
[0018]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底壳,并与所述电池定位盖的表面抵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定位盖包括多个子定位盖,多个所述子定位盖阵列分布,相邻
所述子定位盖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连接;
[0020]和/或,所述电池定位托包括多个子定位托,多个所述子定位托阵列分布,相邻所述子定位托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连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机框结构还包括上固定支架和下固定支架;
[0022]所述上固定支架固设于所述电池仓的侧壁面,并与所述电池定位盖的侧面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连接;
[0023]所述下固定支架固设于所述电池仓的底壁面,并与所述电池定位托的侧面之间通过卯榫结构连接。
[0024]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外侧面固设有BMS安装壳,所述BMS安装壳具有BMS控制仓,以用于安置BMS控制模块;
[0025]所述BMS控制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电池仓连通的进线口,所述进线口用于穿设电连接电池组件与BMS控制模块的导线。
[00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块包括BMS控制模块、电池组件和所述的电池机框结构;
[0027]所述BMS控制模块安置于所述电池机框结构的BMS控制仓;
[0028]所述电池组件的电池抵接于所述电池机框结构的子定位盖和子定位托之间。
[0029]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包括所述的电池模块。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机框结构的有益效果为:
[0031]在本申请中,隔板将容纳仓分隔为并排分布的电池仓和缓冲槽,电池仓的侧壁设有进液口,可进入从液冷系统输出端输出的冷却液,冷却液在电池仓内上升至漫过隔板时,向缓冲槽内流动,缓冲槽的侧壁设有出液口,可排出漫过隔板的冷却液,使其经液冷系统的输入端回到液冷系统。由此可以看出,液冷系统启动时,冷却液可以在电池仓内实现循环流动,从而使电池仓内安置的电池组件的温度降低至安全值,而且在冷却液排出不及时时,缓冲槽可以起到储液的作用,从而避免冷却液继续上升至漫过电池仓,即避免了冷却液的泄露,保证了储能系统的安稳运行。
[0032]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块的有益效果为:
[0033]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机框结构,由此,该电池模块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同样包括上述电池机框结构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34]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有益效果为:
[0035]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包括电池模块,由此,该储能系统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同样包括上述电池模块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机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机框结构的剖视图;
[003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机框结构的侧视图;
[0040]图4为图1去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4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块的爆炸图;
[004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块的子定位盖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8为图7的俯视图;
[0045]图9为沿图8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004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块的子定位托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0048]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块去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0050]图14为图12的剖视图;
[0051]图15为图12去除BMS安装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0052]图标:
[0053]100

底壳;110

电池仓;120

缓冲槽;130

底壁;111

进液口;121

出液口;131

电池仓壁;132

缓冲槽壁;133

连接壁;
[0054]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机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0);所述底壳(100)具有容纳仓,所述容纳仓内设有隔板(200),所述隔板(200)使所述容纳仓分隔成并排分布的电池仓(110)和缓冲槽(120);所述电池仓(110)的侧壁设有进液口(111),所述进液口(111)用于连通所述电池仓(110)与液冷系统的输出端;所述缓冲槽(120)配置成在冷却工况下,容纳所述电池仓(110)内上升至漫过所述隔板(200)的冷却液;所述缓冲槽(120)的侧壁设有出液口(121),所述出液口(121)用于连通所述缓冲槽(120)与液冷系统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机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0)的底壁(130)划分为电池仓壁(131)、缓冲槽壁(132)和连接壁(133),三者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壁(133)自所述电池仓壁(131)的侧面向远离所述电池仓壁(131)表面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缓冲槽壁(132);所述隔板(200)固定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壁(131)和所述缓冲槽壁(132)的分界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机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纳仓深度的方向,所述电池仓壁(131)深于所述缓冲槽壁(1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机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1)设置于所述连接壁(133);和/或,所述出液口(121)设置于所述缓冲槽(120)与所述隔板(200)相对的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机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机框结构还包括电池定位盖(900)、电池定位托(1000)和盖板(800);所述电池定位盖(900)和所述电池定位托(1000)二者均设置于所述容纳仓内,且二者之间间隔且平行设置以形成用于安置电池组件(700)的安置空间;所述盖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云开李竞舟杨建民戴细方杨威叶子红王锐东王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