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633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包括零线端N、火线端L和输出端VDC,所述火线端依次通过电阻R8和降压电容C7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零线端N和所述火线端L之间串接有电阻R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其通过电路改进,输出端VDC最大输出电流增大一倍左右,大大提高了输出带载能力,在空间十分有限的产品上,使用改进后的电路,可以等于两个普通的阻容降压(RC)电路效果,价格也能相应的降低。价格也能相应的降低。价格也能相应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阻容降压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阻容降压(RC),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电阻和电容为主要元器件组成的降压电路。其工作的原理就是利用电容在电流信号频率下产生的容抗来限制最大工作电流。阻容电压电路通常用于低成本、阻性负载、小电流、非隔离场合,它的输出电压通常在几伏到几十伏之间,且输出电路一般都小于100mA,输出电压取决于使用的稳压管稳压值,而电流大小跟降压电容的容量成正比关系,当频率一定的情况下,电容容值越大,可输出的电流就越大,用于降压的电容容值通常在0.33~3.3uF之间。
[0003]常见的阻容降压电路分为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两种,而在多功能电表行业的电路中,往往需要一个公共的电势参考点,故使用半波整流居多,但是半波整流电路的电流,而半波整流相比于全波整流电路而言只有一般的电流输出能力,如此在较小空间的产品应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加大电容的容值,但是电容体积会大大增加,而且价格也会大幅上涨。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其通过电路改进,输出端VDC最大输出电流增大一倍左右,大大提高了输出带载能力,在空间十分有限的产品上,使用改进后的电路,可以等于两个普通的阻容降压(RC)电路效果,价格也能相应的降低。
[000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其通过外围电路的巧妙应用,实现了在不改变电路架构的情况下,实现更高效率的电源转换效率。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包括零线端N、火线端L和输出端VDC,所述火线端依次通过电阻R8和降压电容C7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零线端N和所述火线端L之间串接有电阻R6,其中:
[0008]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二路通过二极管D3

1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三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3和电阻R4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
[0009]所述降压电容C7依次通过稳压二极管Z1和二极管D2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和所述二极管D2的共接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零线端N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5

1和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与所述三极
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3

1和所述二极管D3之间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两端还并接有电阻R1。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3

1和所述二极管D3之间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两端还并接有电阻R1。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5和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5和所述二极管D5

1之间连接有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

1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两端还并接有电容C5。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零线端N和输出端VDC之间连接有电容C3,所述电容C3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9。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图。
[0015]图2是传统的阻容降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1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1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零线端、火线端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0019]优选实施例。
[0020]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包括零线端N、火线端L和输出端VDC,所述火线端依次通过电阻R8和降压电容C7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零线端N和所述火线端L之间串接有电阻R6,其中:
[0021]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二路通过二极管D3

1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三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3和电阻R4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
[0022]所述降压电容C7依次通过稳压二极管Z1和二极管D2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和所述二极管D2的共接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零线端N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5

1和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
[0023]具体的是,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3

1和所述二极管D3之间连接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两端还并接有电阻R1。
[0024]更具体的是,所述降压电容C7和所述稳压二极管Z1的共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还与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性连接。
[0025]进一步的是,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5和所述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5和所述二极管D5

1之间连接有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包括零线端N、火线端L和输出端VDC,所述火线端依次通过电阻R8和降压电容C7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零线端N和所述火线端L之间串接有电阻R6,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二路通过二极管D3

1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8和所述降压电容C7的共接端第三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3和电阻R4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降压电容C7依次通过稳压二极管Z1和二极管D2与所述输出端VDC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和所述二极管D2的共接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零线端N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依次通过二极管D5

1和电阻R4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的阻容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3

1的阳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