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581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包括:采集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训练基于深度学习的Cr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工程
,尤其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建筑当中,钢筋混凝土柱是重要的结构承重构件,在结构设计中,柱体需要保证足够的承载力以支撑上部荷载,对于一些重要建筑需要定期检测柱体的强度,尤其是对于发生自燃灾害如地震,或者年代较长的建筑,柱体由于发生老化,混凝土碳化或者是外部破坏的原因导致承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安全,造成建筑损坏。
[0003]近年来楼房垮塌是有发生,这与柱承载力下降以至于无法承受上部荷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必要提出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柱的承载力,若发现承载力小于规范限值,即可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加固,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有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多采用传统公式进行拟合,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较少,并且预测方法多适用于新建钢筋混凝土柱,对地震后或工作时间较长发生老化的柱体不适用,未能反映出裂缝对钢筋混凝凝土柱承载力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1)采集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图像;(2)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3)训练基于深度学习的Crack

Net裂缝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经过预处理后的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图像,进行裂缝识别,输出裂缝特征:包括柱裂缝置信度R,裂缝模糊面积S
*
和裂缝区域面积S;(4)获取钢筋混凝土柱特征:包括柱的截面尺寸比BW、柱的长细比HB、柱的轴压比LC、柱初始承载力、混凝土强度等级CO和纵筋配筋率SO;(5)进行钢筋混凝土柱特征的合并与缩放,得到缩放后的特征集F
*
;(6)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模型,训练基于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特征,对柱承载力进行预测,输出柱承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a)采用激光扫描仪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外表面进行扫描;(1b)对于钢筋混凝土柱的每侧外表面,采用从柱顶端到柱底端的方向进行扫描得到图像T1,依次历遍每侧外表面得到图像T1、T2、T3、T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2a)对钢筋混凝土柱的每侧外表面的图像按顺序进行拼接,得到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柱外表面图像T;(2b)对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柱外表面图像T采用灰度变换法,即对于图像中的RGB值,采用均值化处理,使三通道彩色图像转化为单通道灰度图像TG;(2c)对单通道灰度图像TG进行中值滤波处理,采用3*3的采样框,对图像的每个像素点进行历遍,得到图像TW;(2d)对于图像TW采用通过设定阈值的二值化处理,得到图像TB;(2e)对图像TB采用连通域分析,采用8临域法历遍图像的每个像素点,进行连通域标记:采用一个3*3的采样框进行逐行采样,若像素点的像素值为255则对该像素点赋予标签值

1,若像素值为0则对该像素点赋予标签值1,并将该像素点的位置信息映射到连通域矩阵A中,历遍矩阵A中的值采用距离法判断连通域,对于连通域内像素点数量,若小于Q则舍弃该连通域,并将非连通域区域图像采用白化处理,得到图像TC,公式如下:对于I(x1,y1)和I(x2,y2),若(x1‑
x2)2≤1且(y1‑
y2)2≤1,则连通其中,I(x1,y1)和I(x2,y2)表示任意两个位置不同的像素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BP神经网络的柱承载力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3a)建立用于训练模型的原始数据集D:获取钢筋混凝土柱体裂缝图像,并根据裂缝的类型进行标记,得到原始数据集D;(3b)对原始数据集D采用翻转、平移、旋转和缩放的方法进行拓展,得到数据集D
o
;(3c)对数据集D
o
进行预处理:进行灰度变换、滤波处理、二值化处理和连通域分析,得到
数据集D
*
;(3d)对数据集D*进行标记,根据裂缝的不同种类将数据集D*中的图像分为四类:水平裂缝、纵向裂缝、斜裂缝和X型裂缝,将标记后的数据集进行随机处理并均分成S份,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训练,轮流选择其中的1份作为验证集,其余S

1份作为训练集,直到验证集历遍数据集D*,通过拍摄的方式获取测试集V,用来检验模型预测的准确度;(3e)Crack

Net裂缝识别模型采用Fast RCNN模型作为深度学习网络架构,包含主干网络架构和RPN网络架构:主干网络架构具有13个卷积层,卷积核大小为3*3,13个Relu层以及4个池化层,池化核大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仲元张翔郭跃孔宪扬叶筱潘震范仁宽张正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