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4316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6 0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个人呼吸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为克服现有正压氧气呼吸器供氧方式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佩戴者在有毒有害缺氧环境中持续作业,无需转换供氧方式、无需手动补氧、无需按劳动强度分限作业时间,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只需打开高压氧气瓶瓶阀即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防护,自动按呼吸需要同步同量实施供氧。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特征是:采取氧气供给系统与呼吸需求系统压差调控、按需同步同量自动供氧的设计结构,由调控气缸、调压仓、传动仓、输氧仓、控制阀、调压弹簧和传动膜片构成。调压弹簧和传动膜片构成。调压弹簧和传动膜片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个人呼吸防护
,具体涉及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正压氧气呼吸器,不论是矿山用“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还是应急救援用“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供氧系统普遍采用“三种供氧方式”并立设置的结构,即:连续直供式“定量供氧”、压板杠杆触动式“自动补氧”和人工应急式“手动补氧”,之所以并设三种繁锁复杂的供氧方式,其原因在于这三种方式中,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单独满足标准要求的供氧性能,只好用“三种供氧方式”互补不足,这不仅使系统的结构庞杂、使用与维护不便,而且氧气供给与呼吸需求之间、三种供氧方式之间协同性欠佳,影响并制约着正压氧气呼吸器的稳定性、舒适性、便捷性以及有效防护时间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正压氧气呼吸器供氧方式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采取氧气供给系统与呼吸需求系统压差调控、按需同步同量自动供氧的设计结构,佩戴者在有毒有害缺氧环境中持续作业,无需转换供氧方式、无需手动补氧、无需按劳动强度分限作业时间,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只需打开高压氧气瓶瓶阀即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防护,自动按呼吸需要同步同量实施供氧。
[0004]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由调控气缸、调压仓、传动仓、输氧仓、控制阀、调压弹簧和传动膜片构成。
[0005]所述调控气缸,是由金属材料制作的立式圆柱体结构,是调控氧气供需的枢纽,气缸内轴向设有贯通的减压膛、其下口设为倒凹形输氧阀口,气缸腰部左侧径向设有带螺纹输入接口的氧气供给端口,与轴向减压膛相贯通,构成供给端动密封膛道;气缸腰部右侧径向设有带螺纹输出接口的呼吸需求端口,与减压膛成直角隔断隔绝,呼吸需求端口内设有与减压膛平行相向并隔绝的上下气孔,向上的气孔是压力传导孔、向下的气孔是氧气输送孔,构成需求端三通气道;调控气缸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气缸顶端外螺纹和气缸底端外螺纹。
[0006]所述调压仓,是由金属材料制作的高筒体结构,是置装调压弹簧的行程仓,仓顶端和仓底端外径周向切削外螺纹,设有的调压口堵盖与仓顶端外螺纹丝连锁牢,仓底端的内口周向设有弹簧托环。
[0007]所述传动仓,是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扁圆体结构,是置装传动膜片的作功仓,由上、下两个“碗”状半仓构成,上半仓合口设有外螺纹、下半仓合口设有内螺纹,两合口对扣丝连组合为一体;传动仓顶口设有带内丝的仓体连接口,与调压仓底端外螺纹丝连置设其下端,组成双仓叠加结构;传动仓底口设有带内丝的缸体顶端连接口,与气缸顶端外螺纹丝连,座设于调控气缸上端。
[0008]所述输氧仓,是由金属材料制作的上敞口扁桶体结构,上敞口处设有带内螺纹的
缸体底端连接口、与气缸底端外螺纹丝连,置设于调控气缸底端,是氧气供给端口向呼吸需求端口输送氧气的单向通道。
[0009]所述控制阀,是压差控制与传动执行组件,由阀杆、调压螺块、密封膜帽、气动阀帽、连杆插头和连杆套口构成;阀杆是金属材料制作的上、中、下三节连杆,中节上端和下节上端分别设有带外螺纹的连杆插头,上节下端和中节下端分别设有带内螺纹的连杆套口,插套丝连为一体并垂直贯串于调压仓、传动仓、减压膛和输氧仓体内;将带内螺孔的调压螺块置套于阀杆上节上端;密封膜帽是硅橡胶制作能上下运动的中压封闭零件,置盖于减压膛上口、周向边沿嵌入缸体顶端连接口压合气密,下节连杆插头串入膜帽中心位与中节连杆套口固牢气密,使减压膛与传动仓之间封闭隔绝;气动阀帽是凸形硅橡胶材质制作的动密封活堵,设置于阀杆下节末端、输氧阀口外端,形成气动阀帽与输氧阀口凸凹偶合动密封式开关口。
[0010]所述调压弹簧,是弹性系数能够充分满足压差调控需要的圆柱形压缩弹簧,置装调压仓内并套穿于阀杆上节,弹簧底部与弹簧托环相抵,形成伸缩力支撑点,将调压螺块压住弹簧头部通过旋转设定调压弹簧的压力值。
[0011]所述传动膜片,是“伞”状的气动组合部件,由顶面带固定孔的金属推片和周面是等腰梯形的硅胶动片组成;将传动膜片置装于传动仓内,硅胶动片周向边沿嵌入上半仓合口与下半仓合口之间压合气密,阀杆中节上端的连杆插头串过金属推片固定孔,与上节下端连杆套口锁定气密;传动膜片通过接受呼吸需求端口的气体压力,按设定压力值带动阀杆及气动阀帽运动,开启或关闭输氧阀口。
[0012]将本专利技术置装于正压氧气呼吸器主机内,氧气供给端口与减压器中压气体输出接口连通、呼吸需求端口与储气装置气体输入接口连通即可佩戴使用。
[0013]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佩戴使用者打开高压氧气瓶瓶阀,经减压器输出的中压氧气,由氧气供给端口进入减压膛,减压膛内的气体压力推动气动阀帽下移、开启输氧阀口输出经过二次减压的低压氧气,低压氧气经由输氧仓、氧气输送孔、呼吸需求端口进入储气装置供循环吸用;当储气装置内的气体能够满足呼吸循环所需要的压力设定值时,即:呼吸需求端口气体压力+调压弹簧设定压力值≥氧气供给端口气体压力时,其呼吸需求端口的气体压力经由压力传导孔进入传动仓、推动传动膜片向上带动阀杆及气动阀帽上移关闭输氧阀口停止供氧,以节约压缩氧气源;当呼吸需求端口气体压力+调压弹簧设定压力值<氧气供给端口气体压力时,减压膛内气体压力再次推开气动阀帽开启输氧阀口,按呼吸需要同步同量实施供氧。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与现有正压氧气呼吸器供氧技术相比,摒弃了繁锁庞杂、协同性欠佳的“三种供氧方式”,设计结构优化紧凑、使用维护便捷、防护性能提升,佩戴者在有毒有害缺氧环境中持续作业,无需转换供氧方式、无需手动补氧、无需按劳动强度分限作业时间,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只需打开高压氧气瓶瓶阀即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防护,按呼吸需要同步同量自动供氧,在保障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可增强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使用的舒适性,而且防潮、防震、防腐蚀、耐高温、抗冲击。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的外形图
[0017]图中:1调控气缸,2调压仓,3传动仓,4输氧仓,5控制阀,6调压弹簧,7传动膜片,8减压膛,9输氧阀口,10氧气供给端口,11呼吸需求端口,12压力传导孔,13氧气输送孔,14气缸顶端外螺纹,15气缸底端外螺纹,16调压口堵盖,17弹簧托环,18上半仓合口,19下半仓合口,20仓体连接口,21缸体顶端连接口,22缸体底端连接口,23阀杆,24调压螺块,25密封膜帽,26气动阀帽,27连杆插头,28连杆套口,29金属推片,30硅胶动片,31减压器中压气体输出接口,32储气装置气体输入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9]如图1所示: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采取氧气供给系统与呼吸需求系统压差调控、按需同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其特征是:采取氧气供给系统与呼吸需求系统压差调控、按需同步同量自动供氧的设计结构,由调控气缸(1)、调压仓(2)、传动仓(3)、输氧仓(4)、控制阀(5)、调压弹簧(6)和传动膜片(7)构成;调控气缸(1)采取立式圆柱体结构、是调控氧气供需的枢纽,调压仓(2)采取高筒体结构、是置装调压弹簧(6)的行程仓,传动仓(3)采取扁圆体结构、是置装传动膜片(7)的作功仓,输氧仓(4)采取上敞口扁桶体结构、是氧气输送单向气道,控制阀(5)是压差控制与传动的执行组件,调压弹簧(6)是圆柱形压缩弹簧,传动膜片(7)是“伞”状的气动部件;由上至下依次将调压仓(2)、传动仓(3)、调控气缸(1)、输氧仓(4)垂直丝连组合,将控制阀(5)垂直贯串于调压仓(2)、传动仓(3)、减压膛(8)和输氧仓(4)体内,将调压弹簧(6)置于调压仓(2)内锁定、传动膜片(7)置于传动仓(3)内固连气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其特征是:调控气缸(1)轴向设有减压膛(8)及倒凹形输氧阀口(9),径向一侧设有氧气供给端口(10)与轴向的减压膛(8)相贯通,径向另一侧设有呼吸需求端口(11)与减压膛(8)成直角隔断隔绝,呼吸需求端口(11)内设有与减压膛(8)平行相向并隔绝的压力传导孔(12)和氧气输送孔(1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气缸顶端外螺纹(14)和气缸底端外螺纹(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氧气呼吸器压差调控式自动供氧装置,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国丁晓光董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抚顺华腾防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