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377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输装置,其包括车体、轮和制动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制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制动件具有驱动部和从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运动,所述从动部用于与所述轮抵接或分离。其中,所述制动件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抵接所述轮,从而制动所述车体,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时,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与所述轮分离,所述车体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运输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运输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运输装置包括车体、轮、制动件和驱动件。车体与轮连接,制动件用于制动轮,并且驱动件用于驱动轮。这种设置需要两套动力源,分别驱动制动件和驱动件,结构复杂。
[0003]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的运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输装置,其包括车体、轮和制动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制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制动件具有驱动部和从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运动,所述从动部用于与所述轮抵接或分离。其中,所述制动件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抵接所述轮,从而制动所述车体,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时,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与所述轮分离,所述车体运动。
[0005]进一步地,所述制动件能够绕制动件转轴相对于所述车体转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从动部位于所述制动件的相对两端,所述制动件转轴位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从动部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回复装置,与所述制动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对所述制动件施加力,以使得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制动位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制动件的制动件转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二端与制动件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将所述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至所述制动件。
[0009]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以及所述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制动件的驱动部连接。当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一杆转动时,所述第一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杆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制动件从所述制动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杆转轴与所述车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制动件的驱动部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一杆转轴上,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二端与第一杆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部上朝向所述轮的一侧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的形状能够与所述轮的形状相配,从而与所述轮抵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抵靠部为弧形。
[0014]本技术的运输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5]第一,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具体来说,本技术中的驱动是依靠动力源拉动制动件,并且制动是依靠动力源不拉动制动件。通过制动件与轮的配合,即可实现单一动力源同时实现驱动和制动。
[0016]第二,本技术的运输装置能够实现自主制动。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当车辆需要制动时,需要发出制动信号才能制动,但是在本技术中,当动力源消失(即,动力源不对制动件施力)时,即可对车体进行制动。这尤其适用于轨道倾斜布置的应用中。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正视透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侧视透视图,其中制动件位于制动位置;
[0020]图3是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侧视透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制动件位于释放位置,并且未示出回复装置。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车体1、轮2、制动件3、承载架11、支撑件12、从动部31、驱动部32、制动件转轴33、第一杆4、第一杆转轴41、第二杆5、第一扭簧61、第二扭簧 6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5]下面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技术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0026]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扭簧”本身并不暗示“第二扭簧”的存在,术语“第二扭簧”本身也不暗示“第一扭簧”的存
在。
[0027]本技术的运输装置可以与轨道(未示出)配合,从而相对于轨道移动,以运输货物。举例来说,建筑物包括多个楼层(例如20层),当需要将物体从建筑物外部(例如1层)运输至18层时,操作者可以将轨道的一端设置在地面上,并将轨道的另一端设置在建筑物的18层中,随后通过运输装置将物体从1层运输至18层。
[0028]如图1

3所示,本技术的运输装置包括车体1、轮2和制动件3。车体1 包括承载架11和四个支撑件12。承载架11大致为矩形的架子,以用于支撑待运输的物体。四个支撑件12从承载架11向下延伸形成。在四个支撑件12中,两个支撑件12位于左侧,另外两个支撑件12位于右侧,并且均相距一段距离布置,从而能够保持车体1的平衡。每个支撑件12上设有两个轮2。轮2能够相对于支撑件12转动。两个轮2沿上下布置,并且之间具有一段距离。该距离用于容纳轨道(未示出)。当车体1设置在轨道上时,两个上下布置的轮2能够夹持轨道,并且由于重力,位于上方的轮2压在轨道上,并接触轨道。当轮2转动时,轮2 能够带动车体1运动。制动件3设置在位于右侧的支撑件12上,并且用于与位于上方的轮2相配合。制动件3能够绕制动件转轴33相对于车体1转动。制动件3大致为杆状。其具有位于相对两端的驱动部32和从动部31。制动件转轴33 大致位于制动件3的中部,并位于驱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轮(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以及制动件(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所述制动件(3)具有驱动部(32)和从动部(31),所述驱动部(32)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1)运动,所述从动部(31)用于与所述轮(2)抵接或分离;其中,所述制动件(3)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3)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3)抵接所述轮(2),从而制动所述车体(1),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3)时,所述制动件(3)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3)与所述轮(2)分离,所述车体(1)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3)能够绕制动件转轴(33)相对于所述车体(1)转动;所述驱动部(32)和所述从动部(31)位于所述制动件(3)的相对两端,所述制动件转轴(33)位于所述驱动部(32)和所述从动部(31)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复装置,与所述制动件(3)连接,并被配置为对所述制动件(3)施加力,以使得所述制动件(3)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制动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61),所述第一扭簧(61)套设在所述制动件(3)的制动件转轴(33)上,所述第一扭簧(61)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一扭簧(61)的第二端与制动件(3)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琳施泉黄祥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喜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