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340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包括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安装板、反射板、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和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均是柱体透镜,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是较高频振子,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是较低频振子;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反射板、安装板相对固定;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均安装反射板的反射面上;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均安装在安装板上,每4个高频振子、每2个低频振子均各自与一移相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学、体积小、波束指向可灵活设定等特点。波束指向可灵活设定等特点。波束指向可灵活设定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通信
,特别是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MIMO技术对天线的通道数要求越来越多,在使用过程中至少要求4T4R(四通道)才能满足使用需要。现时的单透镜天线在使用时只能实现2T2R,并不能满足移动通信的使用需要。另外,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106750469、名称为“双垂直极化人工介质圆柱多波束天线”的技术方案那样,这一技术方案不能对天线的波束下倾角进行调整,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此外,现时还有一些透镜天线中,对波束指向进行调整的方式是移动振子或电磁波透镜,使得振子相对于电磁波透镜的位置发生偏移,致使振子的信号透过电磁波透镜后方向发生改变,这样的结构由于要将振子或电磁波透镜进行整体移动,以至于安装天线用的外壳要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导致天线的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和搬运,而通过移动电磁波透镜或振子来使波束指向得到调整的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很难对振子的波束指向进行精准控制,调整起来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该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学、体积小、波束指向可灵活设定且可满足MIMO技术对通道数量的要求等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其特点在于包括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安装板、反射板、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和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其中:所述反射板弯折形成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依次连接形成一包围角;所述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均是柱体透镜,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均部分处于包围角内,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共线;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反射板、安装板相对固定,安装板处于反射板背向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的那一侧;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是工作频率相同的较高频振子,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是工作频率相同的较低频振子;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一反射面上,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1依次排列,第A1振子单元至第A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5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二反射面上,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2依次排列,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
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13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三反射面上,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3依次排列,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0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1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四反射面上,第A24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4依次排列,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2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9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均安装在反射板上,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连接而形成的边L5依次排列,第B1振子单元、第B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3振子单元、第B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均安装在反射板上,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沿第三反射面与第四反射面连接而形成的边L6依次排列,直线L1、直线L2、直线L3、直线L4、边L5、边L6均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平行,第B5振子单元、第B6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7振子单元、第B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均安装在安装板上,第A1振子单元至第A4振子单元均与第C1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5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均与第C2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2振子单元均与第C3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13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均与第C4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0振子单元均与第C5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21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均与第C6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28振子单元均与第C7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29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均与第C8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B1振子单元、第B2振子单元均与第C9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B3振子单元、第B4振子单元均与第C10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B5振子单元、第B6振子单元均与第C11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B7振子单元、第B8振子单元均与第C12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构成4T4R;所述第C1移相器、第C2移相器通过第D1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3移相器、第C4移相器通过第D2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5移相器、第C6移相器通过第D3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7移相器、第C8移相器通过第D4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9移相器、第C10移相器通过第D5推动件联动;
所述第C11移相器、第C12移相器通过第D6推动件联动。
[0005]本方案的反射板弯折形成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上均安装有8个由较高频振子构成的振子单元,这样在使用时可形成4个扇区,各个扇区所形成的波束朝向不同。本方案的各个扇区上的振子单元均可组合构成实现4T4R,以在移动通信过程中满足较高频信号通信的需要;而本方案中还具有由较低频振子构成的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其中:第B1振子单元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安装板、反射板、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和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其中:所述反射板弯折形成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依次连接形成一包围角;所述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均是柱体透镜,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均部分处于包围角内,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共线;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反射板、安装板相对固定,安装板处于反射板背向第一电磁波透镜、第二电磁波透镜的那一侧;第A1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是工作频率相同的较高频振子,第B1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是工作频率相同的较低频振子;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一反射面上,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1依次排列,第A1振子单元至第A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5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二反射面上,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2依次排列,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13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三反射面上,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3依次排列,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0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1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均安装在第四反射面上,第A24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沿一直线L4依次排列,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2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A29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均安装在反射板上,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连接而形成的边L5依次排列,第B1振子单元、第B2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3振子单元、第B4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均安装在反射板上,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沿第三反射面与第四反射面连接而形成的边L6依次排列,直线L1、直线L2、直线L3、直线L4、边L5、边L6均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平行,第B5振子单元、第B6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一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一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第B7振子单元、第B8振子单元各自的信号收发方向朝向第二电磁波透镜设置且与第二电磁波透镜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第C1移相器至第C12移相器均安装在安装板上,第A1振子单元至第A4振子单元均与第C1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5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均与第C2移相器
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1振子单元至第A8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2振子单元均与第C3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13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均与第C4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9振子单元至第A16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0振子单元均与第C5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21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均与第C6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17振子单元至第A24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28振子单元均与第C7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A29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均与第C8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A25振子单元至第A32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B1振子单元、第B2振子单元均与第C9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B3振子单元、第B4振子单元均与第C10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B1振子单元至第B4振子单元构成4T4R;第B5振子单元、第B6振子单元均与第C11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第B7振子单元、第B8振子单元均与第C12移相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构成2T2R,以致第B5振子单元至第B8振子单元构成4T4R;所述第C1移相器、第C2移相器通过第D1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3移相器、第C4移相器通过第D2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5移相器、第C6移相器通过第D3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7移相器、第C8移相器通过第D4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9移相器、第C10移相器通过第D5推动件联动;所述第C11移相器、第C12移相器通过第D6推动件联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频多波束独立电调天线,其特征在于:第D1推动件、第D2推动件、第D3推动件、第D4推动件、第D5推动件、第D6推动件均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振朱强芦永超王国栋尚春辉黄雅珊钱伟雄邓崇轩余勇黄永平杨世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福顺天际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