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268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光伏幕墙及建筑物,涉及光伏一体化技术领域。用于规范光伏组件的走线,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化程度。光伏幕墙形成在建筑立面上。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一幕墙单元均包括:承载框,承载框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光伏模块,光伏模块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装配面紧固连接。输电模块,输电模块设置在第二面且靠近第二面的至少一侧边的位置。封装条,封装条的两侧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模块的第二面,封装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封装条与输电模块相对应的部分和光伏模块之间具有容纳输电模块的容纳空间。的容纳空间。的容纳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一体化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建筑与光伏行业均在对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也就是说,将光伏组件集成到建筑物上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例如光伏幕墙、光伏采光顶等。
[0003]而现有将光伏组件通过龙骨(龙骨一般包括立柱和横梁)集成在建筑物立面上以形成光伏幕墙时,存在光伏组件走线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影响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用于规范光伏组件的走线,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化程度。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幕墙,光伏幕墙形成在建筑立面上。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一幕墙单元均包括:承载框,承载框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光伏模块,光伏模块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装配面紧固连接。输电模块,输电模块设置在第二面且靠近第二面的至少一侧边的位置。封装条,封装条的两侧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模块的第二面,封装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封装条与输电模块相对应的部分和光伏模块之间具有容纳输电模块的容纳空间。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幕墙单元组装完成并形成光伏幕墙后,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均可以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可以在容纳空间内实现线缆的走线。基于此,不仅可以规范线缆的走线,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裸露在外,以降低对整个光伏幕墙美观性的不利影响。
[000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以围合形成承载框。输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接线盒和接线器沿立柱或横梁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光伏模块的第二面上。线缆沿立柱和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设置,接线盒、接线器可以沿立柱或横梁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而线缆则是根据具体工况,可以沿立柱和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基于此,立柱和横梁可以作为输电模块设置的坐标,在提高输电模块设置规范性的情况下,提高整个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
[000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立柱和横梁均包括:承重部,承重部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自第二面的两端向靠近光伏模块的方向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自第二面且位于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承重部的方向形成第三装配部。其中,第一装配部与其中一个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一面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部与另外一个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一面紧固连接,第三装配部位于相邻的两个光伏模块之间,第三装配部与封装条紧固连接。承重部所具有的
第二面、第一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之间,以及承重部所具有的第二面、第二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之间均形成散热空间。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利用第一装配部、第二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不仅可以实现光伏模块与立柱和横梁的紧固连接,而且,还可以利用上述各装配部与第二面之间形成的散热空间,实现输电模块的高效散热,从而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光伏幕墙的电性能。
[00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光伏模块的相邻边与第三装配部之间均具有缝隙。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缝隙由密封件填充。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两个光伏模块与第三装配部之间具有缝隙,在光伏幕墙组装过程中,可以为光伏模块的安装留有安装预留,基于此,可以有效的降低光伏模块与第三装配部之间发生磕碰的概率,从而提高光伏模块的良率。组装完成后,采用密封件将缝隙填充,使得散热空间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以提高散热空间的气密性。
[00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模块包括封装玻璃以及与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的第一光伏组件。封装玻璃与第一光伏组件之间具有空气层。封装玻璃远离第一光伏组件的一面与第一装配面紧固连接。第一光伏组件远离封装玻璃的一面承载输电模块。如此设置,可以兼顾光伏幕墙的保温、降噪和发电性能。
[00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一面通过第一封装胶条与第二装配面紧固连接。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二面通过第二封装胶条与封装条紧固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光伏模块与承载框以及封装条与光伏模块之间的连接存在缓冲余地,当光伏幕墙受风力或外界其他力作用时,封装胶条(包括第一封装胶条和第二封装胶条)可以吸收上述冲击力,以从整体上提高光伏幕墙的稳定性。
[00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幕墙还包括与封装条扣合的扣盖。如此设置,不仅可以起到防护封装条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
[00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封装条包括:第一封装部,第一封装部具有第一子容纳空间,位于其中一个光伏模块上的输电模块容纳在第一子容纳空间内。第二封装部,第二封装部具有第二子容纳空间,位于另外一个光伏模块上的输电模块容纳在第二子容纳空间内。连接部,连接部连接第一封装部和第二封装部的相邻边,连接部与承载框紧固连接。
[00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封装部和第二封装部均包括:第一封装板,第一封装板垂直连接于光伏模块的第二面。第二封装板,第二封装板与第一封装板远离光伏模块的一端连接,并在与光伏模块平行的方向向连接部延伸。第三封装板,第三封装板的一端与第二封装板的延伸端紧固连接,第三封装板的另一端与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为与光伏模块平行的连接板。
[0017]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光伏幕墙,光伏幕墙为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实现方式所述的光伏幕墙。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建筑物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幕墙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00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
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B

B向剖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A

A向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光伏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5的A

A向剖视图;
[0025]图6为图5的B

B向剖视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0

幕墙单元,100

承载框,101

光伏模块,
[0028]102

输电模块,103

封装条104

封装胶条,
[0029]105

缝隙,10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幕墙形成在建筑立面上;所述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一所述幕墙单元均包括:承载框,所述承载框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一装配面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光伏模块,所述光伏模块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装配面紧固连接;输电模块,所述输电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面且靠近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侧边的位置;封装条,所述封装条的两侧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模块的第二面,所述封装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所述承载框紧固连接;所述封装条与所述输电模块相对应的部分和所述光伏模块之间具有容纳所述输电模块的容纳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所述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承载框;所述输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所述接线盒和接线器沿所述立柱或横梁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光伏模块的第二面上;所述线缆沿所述立柱和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和横梁均包括:承重部,所述承重部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自所述第二面的两端向靠近所述光伏模块的方向延伸分别形成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自所述第二面且位于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所述承重部的方向形成第三装配部;其中,所述第一装配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一面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装配部与另外一个所述光伏模块所具有的第一面紧固连接,所述第三装配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模块之间,所述第三装配部与所述封装条紧固连接;所述承重部所具有的第二面、第一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之间,以及所述承重部所具有的第二面、第二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之间均形成散热空间。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康康张松王申存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