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172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包括底座、下外壳、上外壳、防水盖、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整流滤波模块,所述底座上端设有下外壳,所述下外壳下端与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上端设有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呈现为一个半径略小于下外壳半径得多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上外壳下端与下外壳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外壳顶端设有防水盖,所述防水盖呈现为一个半球形结构,所述防水盖下端与上外壳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整流滤波模块均设于下外壳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对电网产生逆向影响从而造成电网不稳定以及电网振荡以及装置输出电流的稳定性不高等问题。性不高等问题。性不高等问题。

Filter treatment device for flexible AC charg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治理
,具体涉及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申请号为CN201721235874.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充电站桩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包括串联滤波部分和并联有源滤波部分,并联有源滤波部分包括主控板、滤波板和散热器,主控板分别与串联滤波部分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滤波板和散热器连接,滤波板分别与串联滤波部分的输出端和散热器连接;主控板从串联滤波部分的输入端采集系统电路、输出端采集系统电压,检测出系统侧的无功、谐波电流分量和基波电流分量,进而控制滤波板输出无功和谐波电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输出反向无功和谐波电流,实现滤除无功和低次谐波的目的。
[0003]但是,但是现有技术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无法消除对电网的逆向影响,降低了电网的稳定性以及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程度的振荡以及装置输出电流稳定性不高,本专利采用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以及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程度的振荡以及装置输出电流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包括底座、下外壳、上外壳、防水盖、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整流滤波模块,所述底座呈现为一个椭圆柱体结构,所述底座上端设有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呈现为圆柱体空心结构,所述下外壳下端与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上端设有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呈现为一个半径略小于下外壳半径得多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上外壳下端与下外壳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外壳顶端设有防水盖,所述防水盖呈现为一个半球形结构,所述防水盖下端与上外壳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整流滤波模块均设于下外壳内。
[0007]更进一步,所述底座内设有输电模块,所述输电模块固定连接于底座内,所述输电模块下端与外部电网并联,所述下外壳内设有充电保护模块,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下端与输电模块电气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上端与整流滤波模块下端电气连接,所述整流滤波模块上端与充电保护模块电气连接。
[0008]更进一步,所述上外壳内设有充电驱动模块、主控模块以及显示模块,所述充电驱动模块下端与充电保护模块电气连接,所述充电驱动模块上端与主控模块电气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上端与显示模块下端电气连接。
[0009]更进一步,所述上外壳外壁上端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后端与上外壳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后端与显示模块电气连接,所述显示屏下端设有五个功能按键,所述功能
按键后端与上外壳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功能按键后端与主控模块电气连接,所述功能按键下方设有充电插口,所述充电插口内嵌于上外壳外壁,所述充电插口后端与充电驱动模块电气连接。
[0010]更进一步,所述下外壳外壁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呈现为圆形穿孔。
[0011]更进一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内部设有多个电力电子器件的高频开关,从而实现无功补偿。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包括底座、下外壳、上外壳、防水盖、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整流滤波模块,所述底座为整个装置提供支撑以及为装置的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所述上外壳以及下外壳为装置内的模块提供安装位置,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利用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对无源电力元件进行控制或投切的电能质量的器件,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从而可以控制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以及振荡不会逆向进入电网,从而降低电网稳定性,所述整流滤波模块通过对通过静止无功补偿器的电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整型以及滤波,从而提高装置输入电能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车辆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充电保护模块能够保证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短路情况不会对车辆产生损伤以及保证装置本身不会因为短路而损坏,从而提高了装置的耐用性以及稳定性。
[0014]本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对电网产生逆向影响从而造成电网不稳定以及电网振荡以及装置输出电流的稳定性不高等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
[0019]底座1;下外壳2;上外壳3;防水盖4;静止无功补偿器5;整流滤波模块6;输电模块7;充电保护模块8;充电驱动模块9;主控模块10;显示模块11;显示屏12;功能按键13;充电插口14;散热孔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

3所示,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包括底座1、下外壳2、上外壳3、防水盖4、静止无功补偿器5以及整流滤波模块6,所述底座1呈现为一个椭圆柱体结构,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下外壳2,所述下外壳2呈现为圆柱体空心结构,所述下外壳2下端与底座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2上端设有上外壳3,所述上外壳3呈现为一个半径略小于下外壳2半径得多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上外壳3下端与下外壳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外壳3顶端设有防水盖4,所述防水盖4呈现为一个半球形结构,所述防水盖4下端与上外壳3下端固定连接,所
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以及整流滤波模块6均设于下外壳2内。
[0023]本技术包括底座1、下外壳2、上外壳3、防水盖4、静止无功补偿器5以及整流滤波模块6,所述底座1为整个装置提供支撑以及为装置的其他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所述上外壳3以及下外壳2为装置内的模块提供安装位置,所述底座1内设有输电模块7,所述输电模块7固定连接于底座1内,所述输电模块7下端与外部电网并联,所述下外壳2内设有充电保护模块8,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下端与输电模块7电气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上端与整流滤波模块6下端电气连接,所述整流滤波模块6上端与充电保护模块8电气连接,所述上外壳3内设有充电驱动模块9、主控模块10以及显示模块11,所述充电驱动模块9下端与充电保护模块8电气连接,所述充电驱动模块9上端与主控模块10电气连接,所述主控模块10上端与显示模块11下端电气连接,所述上外壳3外壁上端设有显示屏12,所述显示屏12后端与上外壳3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12后端与显示模块11电气连接,所述显示屏12下端设有五个功能按键13,所述功能按键13后端与上外壳3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功能按键13后端与主控模块10电气连接,所述功能按键13下方设有充电插口14,所述充电插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下外壳(2)、上外壳(3)、防水盖(4)、静止无功补偿器(5)以及整流滤波模块(6),所述底座(1)呈现为一个椭圆柱体结构,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下外壳(2),所述下外壳(2)呈现为圆柱体空心结构,所述下外壳(2)下端与底座(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外壳(2)上端设有上外壳(3),所述上外壳(3)呈现为一个半径略小于下外壳(2)半径得多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上外壳(3)下端与下外壳(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外壳(3)顶端设有防水盖(4),所述防水盖(4)呈现为一个半球形结构,所述防水盖(4)下端与上外壳(3)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以及整流滤波模块(6)均设于下外壳(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交流充电桩滤波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内设有输电模块(7),所述输电模块(7)固定连接于底座(1)内,所述输电模块(7)下端与外部电网并联,所述下外壳(2)内设有充电保护模块(8),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下端与输电模块(7)电气连接,所述静止无功补偿器(5)上端与整流滤波模块(6)下端电气连接,所述整流滤波模块(6)上端与充电保护模块(8)电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交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丽红陈嘉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斯慕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