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126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木梁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包括木梁,所述木梁的上表面布置有上表面加固件,所述木梁的下表面布置有下表面加固件,所述上表面加固件和下表面加固件的内表面布置有若干小刺,所述上表面加固件与下表面加固件之间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其有益效果是:既有木梁上下表面没有凸起,保持原有的平整特征,梁的文化特征保持并可见;既有木梁仍然是梁结构受力特性的主体,也是梁结构受力特性的载体;上表面加固件和下表面加固件通过紧固装置牢固地紧固在既有木梁的上下表面;上表面加固件和下表面加固件的内表面带有垂直、梅花形分布的小刺;紧固装置的紧固过程是给既有木梁施加横向预应力的过程。的过程。的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木梁加固
,特别涉及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能够恢复并提高木结构梁柱体系中木梁的承载力,更好的保护我国古建筑文化遗产,对古建筑木结构房屋梁柱体系中的木梁进行合理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建筑结构加固方法主要有加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增设支点法等。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为满足古建筑“修旧如旧、可逆性、可识别性、不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的加固原则,需对现有的加固方法进行适当改进,使其适用于古木结构加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用强度级别比原有木材更高的材料用艺术手段对既有木梁进行艺术性加固,能保留既有木梁的受力特征和文化特征。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包括木梁5,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梁5的上表面布置有上表面加固件1,所述木梁5的下表面布置有下表面加固件2,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布置有若干小刺3,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之间通过紧固装置连接。
[0006]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的形状为与木梁5的形状相契合的截面为弧形的长条状结构。
[0007]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表面加固件1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一安装孔101和设置于下表面加固件2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二安装孔201,若干所述第一安装孔101与若干第二安装孔201之间安装的螺栓连接副4。
[0008]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表面加固件1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一卡扣和设置于下表面加固件2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二卡扣,若干所述第一卡扣与若干所述第二卡扣之间相互扣接。
[0009]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与木梁5之间的接触面上涂刷有防腐粘结胶。
[0010]若干所述小刺3垂直布置在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
[0011]若干所述小刺3在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上呈梅花形分布。
[0012]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有铁皮制作而成。
[0013]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4]步骤(1)、预备加固载体木梁5的施工工作面;
[0015]步骤(2)、清理、清洁木梁5的表面;
[0016]步骤(3)、给加固载体木梁5上与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重叠对应的表面
以及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涂刷防腐粘结胶,并放置在对应位置;
[0017]步骤(4)、用外力使小刺3嵌入木梁5的表面;
[0018]步骤(5)、把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用紧固装置连同木梁5连接在一起,并完成紧固,使木梁5得到加固。
[0019]优选的,在步骤(4)中,使用静力使小刺3嵌入木梁5的表面。
[0020]优选的,在步骤(5)中,通过若干所述第一安装孔101与若干所述第二安装孔201之间安装螺栓连接副4,将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连同木梁5连接在一起。
[0021]优选的,在步骤(5)中,通过若干所述第一卡扣与若干所述第二卡扣之间的相互扣接,将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连同木梁5连接在一起。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既有木梁5上下表面没有凸起,保持原有的平整特征,梁的文化特征保持并可见;
[0024]2)既有木梁5仍然是梁结构受力特性的主体,也是梁结构受力特性的载体,即既有木梁5仍然是原梁结构受力的刚度提供者;
[0025]3)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通过紧固装置牢固地紧固在既有木梁5的上下表面;
[0026]4)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带有垂直、梅花形分布的小刺3;
[0027]5)紧固装置的紧固过程是给既有木梁5施加横向预应力的过程。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上、下表面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上表面加固件1,下表面加固件2,小刺3,螺栓连接副4,木梁5,第一安装孔101,第二安装孔201。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3]实施例1
[0034]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包括木梁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木梁5的上表面布置有上表面加固件1,所述木梁5的下表面布置有下表面加固件2,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布置有若干小刺3,若干所述小刺3垂直布置在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若干所述小刺3在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上呈梅花
形分布;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之间通过紧固装置连接;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表面加固件1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一安装孔101和设置于下表面加固件2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二安装孔201,若干所述第一安装孔101与若干第二安装孔201之间安装的螺栓连接副4。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表面加固件1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一卡扣102和设置于下表面加固件2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二卡扣202,若干所述第一卡扣与若干所述第二卡扣之间相互扣接;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的形状为与木梁5的形状相契合的截面为弧形的长条状结构。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与木梁5之间的接触面上涂刷有防腐粘结胶。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有铁皮制作而成。
[0035]实施例2
[0036]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37]步骤(1)、预备加固载体木梁5的施工工作面;
[0038]步骤(2)、清理、清洁木梁5的表面;
[0039]步骤(3)、给加固载体木梁5上与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重叠对应的表面以及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涂刷防腐粘结胶,并放置在对应位置;
[0040]步骤(4)、用外力使小刺3嵌入木梁5的表面;使用静力使小刺3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包括木梁(5),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梁(5)的上表面布置有上表面加固件(1),所述木梁(5)的下表面布置有下表面加固件(2),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的内表面布置有若干小刺(3),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之间通过紧固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与下表面加固件(2)的形状为与木梁(5)的形状相契合的截面为弧形的长条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于上表面加固件(1)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一安装孔(101)和设置于下表面加固件(2)的长边两侧的相互对称的若干第二安装孔(201),若干所述第一安装孔(101)与若干第二安装孔(201)之间安装的螺栓连接副(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加固件(1)和下表面加固件(2)与木梁(5)之间的接触面上涂刷有防腐粘结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小刺(3)垂直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旭东路怀勇宋武宋彧胡方蝶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