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洪祥专利>正文

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1125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包括:拱形梁,所述拱形梁的下端设置有纵向支杆,且纵向支杆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横梁,且第二横梁的前端连接有应力纵梁,所述应力纵梁的下端连接有调节横杆,且调节横杆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槽块,所述调节横杆的外端设置有插接端,且插接端的上端与拱形梁的下端开设的连接槽插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明洞承载结构不便调整改善拱形梁和回填面之间的空间高度,而采用厚填土石的方式,使得拱部上方填土荷载加大,导致承载结构受力较大,且明洞的边墙会受到较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容易坍塌的问题。进而导致容易坍塌的问题。进而导致容易坍塌的问题。

A bearing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open cut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洞隧道
,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山区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道路时,为了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通常要采用隧道的方式穿越山体。当交通道路穿越山体进行铺设时,首先要在山体中修建隧道,并在隧道内架设轨道或铺设路面,进出隧道的洞门则往往要设置在山体的坡面上。由于长期受到风化剥蚀、大气降雨、地震等作用的影响,山体坡面上的岩体会发生剥落、坍塌,岩体会沿坡面滚落或滑塌而形成落石、泥石流或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时会影响到隧道洞口以及行进中的车辆和人员的安全。为此,需要采用工程措施加以防治,其通常采用延长隧道洞身衬砌,使之延伸出隧道洞口坡面而形成明洞或直接在隧道洞口处设置专门的明洞,以达到保护隧道口和隧道口路基的目的,现有的明洞结构一般由仰拱、边墙、拱部组成,拱部两侧支承于边墙上端,拱部上方会回填一定厚度的土石,拱部则承受上方回填土石的重量。
[0003]但是,当明洞拱形梁和回填面之间的空间的高度较大时,不便调整改善,一般采用厚填土或加高结构高度的方式,厚填土方式填土较厚,使得拱部上方填土荷载大,导致承载结构受力较大,明洞的边墙会受到较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容易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明洞承载结构不便调整改善拱形梁和回填面之间的空间高度,而采用厚填土石的方式,使得拱部上方填土荷载加大,导致承载结构受力较大,且明洞的边墙会受到较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容易坍塌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包括:
[0006]拱形梁,所述拱形梁的下端设置有纵向支杆,且纵向支杆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横梁,且第二横梁的前端连接有应力纵梁,所述应力纵梁的下端连接有调节横杆,且调节横杆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槽块,所述调节横杆的外端设置有插接端,且插接端的上端与拱形梁的下端开设的连接槽插接固定。
[0007]进一步的,所述拱形梁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弧形结构,且连接槽开设在弧形结构的两端,并且连接槽的深度与插接端匹配。
[0008]进一步的,所述纵向支杆设置连接在拱形梁的下端中部,且纵向支杆与第一横梁垂直连接,并且第一横梁的下端包夹固定有连接块。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连接有向外倾斜的内撑斜杆,且内撑斜杆的下端与应力纵梁固定,并且内撑斜杆与应力纵梁和第一横梁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块的内部设置有凹槽,且调节横杆通过外侧的固定螺栓固定在凹槽内部,并且凹槽的上端铰接有外撑斜杆,且外撑斜杆与第二横梁的两侧下端铰接,并且外撑斜杆与第二横梁和应力纵梁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块的下端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下端设置有液压泵,并且液压泵的外侧设置有导柱。
[0012]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横杆内部开设有滑孔,且导柱穿过滑孔与调节横杆滑动连接,并且在导柱的外侧设置有护栏柱,且护栏柱与导柱之间设置有横置的V形连杆。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利用液压泵、液压杆和固定槽块,使得通过固定槽块带动调节横杆升降移动,再通过调节横杆带动应力纵梁推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进而推动拱形梁进行升降移动,使得便于调节拱形梁上端与回填面之间的高度,进而使得初始高度得以适当修正,避免过多采用回填料增加了承载结构的压力,同时,通过内撑斜杆与应力纵梁和第一横梁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以及外撑斜杆与第二横梁和应力纵梁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加强了拱形梁内部的结构强度,加大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并且通过设置有护栏柱、连杆和导柱,适当加强了对明洞边墙的抗压能力,防止发生坍塌现象,保证拱形梁的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拱形梁整体承载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B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C处结构示意图。
[0018]1、拱形梁;2、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护栏柱;5、滑孔;6、连杆;7、导柱;8、液压泵;9、应力纵梁;10、纵向支杆;11、连接块;12、内撑斜杆;13、固定槽块;14、外撑斜杆;15、调节横杆;16、液压杆;17、固定螺栓;18、连接槽;19、插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拱形梁整体承载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B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C处结构示意图。
[0021]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包括:拱形梁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护栏柱4、应力纵梁9、调节横杆15和液压杆16。
[0022]具体的,拱形梁1的下端设置有纵向支杆10,且纵向支杆10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横梁2,第一横梁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横梁3,且第二横梁3的前端连接有应力纵梁9,应力纵梁9的下端连接有调节横杆15,且调节横杆15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槽块13,调节横杆15的外端设置有插接端19,且插接端19的上端与拱形梁1的下端开设的连接槽18插接固定。
[0023]请参阅图1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设置为平行状态,且第一横梁2在空间内置于第二横梁3的前侧;插接端19的外侧设置有圆弧倒角,且插接端19与连接槽18滑动连接;拱形梁1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弧形结构,且连接槽18开设在弧形结构的两
端,并且连接槽18的深度与插接端19匹配。
[0024]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插接端19起到在调节横杆15移动过程中,对拱形梁1的稳定作用,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起到对拱形梁1的内撑作用。
[0025]请参阅图1和图2,纵向支杆10设置连接在拱形梁1的下端中部,且纵向支杆10与第一横梁2垂直连接,并且第一横梁2的下端包夹固定有连接块11;连接块11的下端连接有向外倾斜的内撑斜杆12,且内撑斜杆12的下端与应力纵梁9固定,并且内撑斜杆12与应力纵梁9和第一横梁2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
[0026]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内撑斜杆12的上下端皆通过连接块11固定,使得内撑斜杆12作为可拆卸连接结构,便于拆装;通过内撑斜杆12与应力纵梁9和第一横梁2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加强拱形梁1内部上侧的结构强度。
[0027]请参阅图1和图3,固定槽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拱形梁(1),所述拱形梁(1)的下端设置有纵向支杆(10),且纵向支杆(10)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横梁(2),所述第一横梁(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横梁(3),且第二横梁(3)的前端连接有应力纵梁(9),所述应力纵梁(9)的下端连接有调节横杆(15),且调节横杆(15)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槽块(13),所述调节横杆(15)的外端设置有插接端(19),且插接端(19)的上端与拱形梁(1)的下端开设的连接槽(18)插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梁(1)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弧形结构,且连接槽(18)开设在弧形结构的两端,并且连接槽(18)的深度与插接端(19)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杆(10)设置连接在拱形梁(1)的下端中部,且纵向支杆(10)与第一横梁(2)垂直连接,并且第一横梁(2)的下端包夹固定有连接块(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续明洞隧道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祥
申请(专利权)人:刘洪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