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0736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制冷剂的输送效率的同时抑制隔膜的局部变形等的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动力元件(8)具有:隔膜(83);上盖部件(82),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83)的外周附近的一侧的面重叠,在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83)之间形成压力工作室(PO);承接部件(86),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83)的外周附近的另一侧的面重叠,在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83)之间形成制冷剂流入室(LS);以及止动部件(84),该止动部件收容于所述制冷剂流入室(LS),与所述隔膜(83)抵接,所述隔膜(83)的支点附近处的板厚比所述隔膜(83)的中央部(83b)的板厚更厚。央部(83b)的板厚更厚。央部(83b)的板厚更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搭载于汽车的空调装置等所使用的制冷循环中,使用了根据温度来调整制冷剂的通过量的感温式的温度膨胀阀。在这样的温度膨胀阀中,采用了利用封入的工作气体的压力来驱动阀芯的动力元件。
[0003]在专利文献1示出的膨胀阀所具备的动力元件包括:隔膜;上盖部件,该上盖部件在与所述隔膜之间形成封入工作气体的压力工作室;承接部件,该承接部件在中央部具备贯通孔,并且相对于所述隔膜配置于与所述上盖部件相反的一侧;以及止动部件,该止动部件配置于在所述隔膜与所述承接部件之间形成的流体流入室,与驱动阀芯的动作杆连结。隔膜由薄且具有可挠性的金属制的板形成。
[0004]若流入流体流入室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则会从压力工作室的工作气体夺取热而由此产生收缩,另外,若该制冷剂的温度较高,则会向压力工作室的工作气体给予热而由此产生膨胀。隔膜根据工作气体的收缩/膨胀而变形,因此能够根据该隔膜的变形量经由止动部件以及动作杆使阀芯开闭,由此能够进行通过膨胀阀的制冷剂的流量调整。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63896号公报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然而,在一般的制冷循环中,为了捕获在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中混入的异物而设置有过滤器。但是,有时微小的异物会通过过滤器而进入动力元件内。在该情况下,异物进入承接部件与隔膜之间,从而有可能导致隔膜的局部变形等。对此,若使过滤器具有能够捕获到微小异物的性能,则有过滤器中的压损提高而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输送效率变差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制冷剂的输送效率的同时抑制隔膜的局部变形等的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动力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0012]隔膜;
[0013]上盖部件,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的外周部的一侧接合,在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之间形成压力工作室;以及
[0014]承接部件,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的外周部的另一侧接合,在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之间形成制冷剂流入室,并且,
[0015]所述隔膜的支点附近的板厚比所述隔膜的中央部的板厚更厚。
[0016]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7]通过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制冷剂的输送效率的同时抑制隔膜的局部变形等的动力元件以及使用了该动力元件的膨胀阀。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应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0019]图2是动力元件的放大剖视图。
[0020]图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2的A部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0021]图4是对比较例中的与图2的A部对应的部位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0022]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的概略剖视图。
[0023]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力元件8A的剖视图。
[0024]图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5的B部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方向的定义)
[0027]在本说明书中,将从阀芯3朝向动作杆5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向”,将从动作杆5朝向阀芯3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向”。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与膨胀阀1的姿势无关地将从阀芯3朝向动作杆5的方向称为“上方向”。
[0028](第一实施方式)
[0029]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包括动力元件的膨胀阀1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1应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100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阀1与压缩机101、冷凝器102以及蒸发器104流体连接。将膨胀阀1的轴线设为L。
[0030]在图1中,膨胀阀1具备:具有阀室VS的阀主体2、阀芯3、施力装置4、动作杆5以及动力元件8。
[0031]阀主体2除了阀室VS之外还具备第一流路21、第二流路22、中间室221以及返回流路(也称为制冷剂通路)23。第一流路21是供给侧流路,经由供给侧流路向阀室VS供给制冷剂。第二流路22是排出侧流路,阀室VS内的流体经由阀通孔27、中间室221以及排出侧流路排出至膨胀阀外。
[0032]第一流路21与阀室VS之间通过直径比第一流路21的直径小的连接路21a连通。阀室VS与中间室221之间经由阀座20及阀通孔27连通。
[0033]形成于中间室221的上方的动作杆插通孔28具有引导动作杆5的功能,形成于动作杆插通孔28的上方的环状凹部29具有收容环形弹簧6的功能。环形弹簧6使多个弹簧片与动作杆5的外周抵接而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0034]阀芯3配置于阀室VS内。在阀芯3已落座于阀主体2的阀座20时,阀通孔27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限制。将该状态称为非连通状态。但是,即使在阀芯3落座于阀座20的情况下,也存在使受到限制的量的制冷剂流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阀芯3从阀座20离开时,通过阀通孔
27的制冷剂的流动增大。将该状态称为连通状态。
[0035]动作杆5以与阀通孔27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插通于阀通孔27。动作杆5的下端与阀芯3的上表面接触。动作杆5的上端与后述的止动部件84的嵌合孔84c嵌合。
[0036]动作杆5能够克服基于施力装置4的作用力而将阀芯3向开阀方向按压。在动作杆5向下方向移动时,阀芯3从阀座20离开,膨胀阀1成为打开状态。
[0037]在图1中,施力装置4具有将剖面圆形的线材卷绕成螺旋状的螺旋弹簧41、阀芯支架42和弹簧支承部件43。
[0038]阀芯支架42安装于螺旋弹簧41的上端,在阀芯支架42的上表面焊接有球状的阀芯3,两者成为一体。
[0039]对螺旋弹簧41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弹簧支承部件43能够与阀主体2螺合,从而具有对阀室VS进行密封的功能和对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进行调整的功能。
[0040](动力元件)
[0041]接着,对动力元件8进行说明。图2是动力元件8的放大剖视图。将动力元件8的轴线设为O。动力元件8具有栓81、上盖部件82、隔膜83、承接部件86以及止动部件84。在此,也将上盖部件82侧设为上侧、将承接部件86侧设为下侧。
[0042]上盖部件82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上盖部件82具有:环状的外侧板部82b;外侧锥形部82c,该外侧锥形部82c与外侧板部82b的内周连续设置且朝向上侧;环状的中间板部82d,该中间板部82d与外侧锥形部82c的内周连续设置;内侧锥形部82e,该内侧锥形部82e与中间板部82d的内周连续设置且朝向上侧;以及顶部82f,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动力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隔膜;上盖部件,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的外周部的一侧接合,在该上盖部件与所述隔膜之间形成压力工作室;以及承接部件,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的外周部的另一侧接合,在该承接部件与所述隔膜之间形成制冷剂流入室,所述隔膜的支点附近的板厚比所述隔膜的中央部的板厚更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具有向所述上盖部件侧突出的上侧环状部和向所述承接部件侧突出的下侧环状部,所述上侧环状部和所述下侧环状部分别与所述隔膜的中心同轴地形成,与最接近外周的所述下侧环状部的顶点相比位于外周侧的所述隔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裕太郎早川润哉高桥祐亮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