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39058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8:39
本申请公开一种镜头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摄像模组包括对焦马达和镜头,对焦马达用于驱动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镜头控制方法能够在电子设备处于拍照模式或录像模式时,控制镜头实现自动对焦,还能够在电子设备处于超级稳定录像模式时,控制镜头置底,使镜头保持稳定,以提高录像质量。以提高录像质量。以提高录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头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摄像
,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当电子设备在非稳定环境下进行拍摄时,镜头偏离预设的对焦位置,难以获得清晰的图像。特别是在长时间的录像过程中,镜头偏离对焦位置并不断晃动,会导致录制画面抖动、变形、离焦等问题,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视频。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镜头控制方法,通过将镜头维持在其远焦位置,使得电子设备在非稳定环境下也能够录制高质量的视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镜头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通过该镜头控制方法,能够在电子设备处于非稳定环境时,控制镜头相对感光元件保持稳定位置,以提高录制视频的质量。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镜头控制方法,应用于具有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摄像模组包括对焦马达和镜头,对焦马达包括固定部和可动部,镜头安装于可动部,可动部能够相对固定部移动,可动部下沉至底置位置时,可动部抵持固定部,且镜头处于远焦位置。
[0005]镜头控制方法包括:摄像模组响应于自动对焦驱动信号,控制可动部带动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摄像模组响应于超级稳定驱动信号,控制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且保持在底置位置。其中,控制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也即,使可动部置底,可动部下沉至被允许的最底位置。
[0006]在本申请中,镜头控制方法能够使摄像模组控制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至其对焦位置,从而使电子设备实现正常的自动对焦。此外,镜头控制方法能够使摄像模组控制可动部下沉至底置位置且保持在底置位置,使得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保持静止,镜头能够克服惯性稳定在其远焦位置,实现类似于定焦马达的超稳定效果。故而,即使处与非稳定的拍摄环境中,电子设备也可以拥有高质量的拍摄效果。
[000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镜头控制方法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拍照指令,进入拍照模式,启动摄像模组并发送自动对焦驱动信号至摄像模组。
[0008]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进入拍照模式,启动摄像模组并发送自动对焦信号至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响应于自动对焦驱动信号,控制可动部带动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使得用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降低拍摄难度并提升使用体验。
[000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镜头控制方法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录像指令,进入录像模式,启动摄像模组并发送自动对焦驱动信号至摄像模组。
[0010]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进入录像模式,启动摄像模组并发送自动对焦信号至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响应于自动对焦驱动信号,控制可动部带动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
[00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镜头控制方法还包括:电子设备处于录像模式时,响应于
超级稳定录像指令,切换为超级稳定录像模式,发送超级稳定驱动信号至摄像模组。
[0012]示例性的,当电子设备处于录像模式时,用户可以根据拍摄环境输入超级稳定录像指令,电子设备根据用户操作从录像模式转变为超级稳定录像模式。电子设备处于超级稳定录像模式时,镜头处于其远焦位置并保持极佳的稳定性,使得摄像模组能够实现类似于定焦马达的超稳定效果,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视频。
[00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镜头控制方法还包括:摄像模组处于启动状态时,电子设备响应于超级稳定录像指令,进入超级稳定录像模式,发送超级稳定驱动信号至摄像模组。
[0014]在本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根据拍摄环境输入超级稳定录像指令,电子设备根据用户操作调整为超级稳定录像模式。电子设备处于超级稳定录像模式时,即使在非稳定的拍摄环境中,也能够克服惯性将镜头维持在其远焦位置,使得摄像模组能够实现类似于定焦马达的超稳定效果,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降低拍摄难度并提升使用体验。
[00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磁路组件,可动部包括对焦线圈,对焦线圈处于磁路组件的磁场中。
[0016]控制可动部带动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包括:为对焦线圈提供第一电流,以使可动部带动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控制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包括:为对焦线圈提供第二电流,以使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控制可动部保持在底置位置,包括:为对焦线圈提供第三电流,以使可动部保持在底置位置。
[0017]在本实现方式中,通入第一电流的对焦线圈在安培力的作用下,能够克服簧片组件的弹性力沿光轴方向移动,并带动对焦马达的可动部移动。安装于可动部上的镜头也会沿光轴方向移动,并在第一电流产生的安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对焦位置。其中,第一电流的大小及方向能够控制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控制可动部的移动位移以及速度等参数。
[0018]在本实现方式中,摄像模组通过对焦线圈带动可动部运动,使得电子设备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并通过对焦线圈将可动部维持在底置位置,使得电子设备实现超级稳定录像功能。省去了辅助线圈等结构,简化了驱动信号,并降低了功耗及发热量,减小对镜头内透镜的影响。
[0019]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实现自动对焦功能的镜头控制方法包括:
[0020]S01:处理器响应于自动对焦指令,发送被摄对象获取信号至摄像模组。
[0021]S02:摄像模组响应于被摄对象获取信号,获取被摄对象信息,并将被摄对象信息发送至处理器。
[0022]S03:处理器根据被摄对象信息确定镜头的对焦位置,形成能够驱动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的自动对焦驱动信号,并将自动对焦驱动信号发送至摄像模组的驱动芯片。
[0023]S04:摄像模组的驱动芯片依据自动对焦驱动信号、向摄像模组的对焦线圈提供第一电流。
[0024]S05:通入第一电流的对焦线圈控制可动部带动镜头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至对焦位置。S06:通过霍尔组件获得可动部的实际位置,并将可动部的实际位置发送至处理器。
[0025]S07:处理器将实际位置与对焦位置进行对比,判断两者是否重合,也即镜头是否移动到预设的对焦位置。
[0026]具体地,若实际位置与对焦位置重合,说明此时镜头已经移动至预设的对焦位置,则结束自动对焦;若实际位置与对焦位置未重合,说明镜头未移动至预设的对焦位置,则根
据可动部的实际位置,形成能够驱动镜头移动至预设的对焦位置的自动对焦驱动信号,并将自动对焦驱动信号发送至摄像模组的驱动芯片。再次执行步骤S04至S07,如此循环进行,直至实际位置与对焦位置重合,也即镜头移动至预设的对焦位置,则结束自动对焦程序。
[0027]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实现超级稳定录像功能的镜头控制方法包括:
[0028]S11:处理器响应于超级稳定录像指令,并发送超级稳定驱动信号至摄像模组的驱动芯片。
[0029]S12:驱动芯片向对焦线圈提供第二电流,通入第二电流的对焦线圈带动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之后驱动芯片向对焦线圈提供第三电流,通入第三电流的对焦线圈控制可动部保持在底置位置。
[0030]S13:通电后的对焦线圈和辅助线圈带动可动部移动至底置位置并保持在底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控制方法,应用于具有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对焦马达和镜头,所述对焦马达包括固定部和可动部,所述镜头安装于所述可动部,所述可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移动,所述可动部下沉至底置位置时,所述可动部抵持所述固定部,且所述镜头处于远焦位置;所述镜头控制方法包括:所述摄像模组响应于自动对焦驱动信号,控制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摄像模组响应于超级稳定驱动信号,控制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且保持在所述底置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控制方法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拍照指令,进入拍照模式,启动所述摄像模组并发送所述自动对焦驱动信号至所述摄像模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录像指令,进入录像模式,启动所述摄像模组并发送所述自动对焦驱动信号至所述摄像模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录像模式时,响应于超级稳定录像指令,切换为超级稳定录像模式,发送所述超级稳定驱动信号至所述摄像模组。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摄像模组处于启动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超级稳定录像指令,进入超级稳定录像模式,发送所述超级稳定驱动信号至所述摄像模组。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磁路组件,所述可动部包括对焦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处于所述磁路组件的磁场中;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一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二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控制所述可动部保持在所述底置位置,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三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保持在所述底置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磁路组件,所述可动部包括对焦线圈和辅助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和所述辅助线圈处于所述磁路组件的磁场中;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一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二电流,和/或为所述辅助线圈提供第三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控制所述可动部保持在所述底置位置,包括:
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四电流,和/或为所述辅助线圈提供第五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保持在所述底置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磁路组件和辅助线圈,所述可动部包括对焦线圈和辅助磁路组件,所述对焦线圈处于所述磁路组件的磁场中,所述辅助线圈处于所述辅助磁路组件的磁场中;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沿光轴方向移动,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一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带动所述镜头移动至对焦位置;所述控制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包括:为所述对焦线圈提供第二电流,和/或为所述辅助线圈提供第三电流,以使所述可动部移动至所述底置位置;控制所述可动部保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斯坤李张成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