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018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由摩擦而产生的振动对被驱动部的影响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1)具备:通过施加电压而伸缩的压电元件(8);在光轴L方向上分别固定于压电元件(8)的两端的驱动轴(9)和透镜支架(2);摩擦扣合于驱动轴(9)的摩擦部(12);沿光轴L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驱动轴(9)的基座(3)。摩擦部(12)由承接部(10)和板簧(11)构成,该承接部(10)和板簧(11)以在直径方向上夹住沿光轴L方向延伸的驱动轴(9)的方式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用作驱动源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该领域的技术,有日本特开平7-274544号公报。该公报中所 记载的驱动装置,具备固定于压电元件的一端的驱动轴(非变形部)、通过 压接弹簧(摩擦部)以及摩擦板摩擦扣合于该驱动轴的透镜镜筒(被驱动部)。 而且,当对压电元件施加脉冲状的电压时,压电元件伸縮,驱动轴发生位移, 以此使摩擦扣合于驱动轴的透镜镜筒移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74544号公报。然而,所述以往的驱动装置中,由于压接弹簧和摩擦板固定于透镜镜筒 上,因此由压接弹簧和摩擦板与透镜镜筒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引起的振动会直 接传递至透镜镜筒。而且,由该摩擦产生的振动对透镜镜筒的影响较大,存 在引起光轴偏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由摩擦产生的振动对被驱动部的影 响的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具备电气机械转换元件,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通 过施加电压而伸縮;棒状的非变形部,该棒状的非变形部固定于伸縮方向上 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一端;被驱动部,该被驱动部固定于伸縮方向上的电 气机械转换元件的另一端;摩擦部,该摩擦部摩擦扣合于非变形部;基座, 该基座固定有摩擦部,并且沿伸縮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非变形部。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中,非变形部和被驱动部分别设置于电气机械转换元 件的伸縮方向上的两端,摩擦部配置于非变形部一侧,并且固定在基座上, 因此可防止由摩擦部和非变形部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引起的振动直接传递至 被驱动部,可抑制由摩擦产生的振动对被驱动部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被驱动部是透镜支架或透镜快门单元或 透镜光圈单元。在此情况下,可容易地将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配线和各个单元的配线包 捆起来,因此装置整体的配线得以简化。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摩擦部由具有由V字状的内壁面所形成的槽的承接部、和具有v字状的内壁面的板簧构成,利用承接部的内壁面和板簧的内壁面夹住非变形部,承接部的内壁面和板簧的内壁面及非变形部的 外周面是线接触。在此情况下,使非变形部抵接于承接部的槽的内壁面,并通过板簧将该 非变形部向槽的底面按压,以此可使摩擦部稳定地摩擦扣合于非变形部。另 外,承接部的内壁面和板簧的内壁面及非变形部的外周面是线接触,因此可 确保使摩擦部和非变形部摩擦扣合所需的摩擦力,并且可减轻摩擦部和非变形部的接触摩擦,使透镜支架2顺利地来回移动。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导引部,该导引部沿电气机械转 换元件的伸縮方向平行配置,并且限制被驱动部的转动。在此情况下,可使被驱动部沿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縮方向顺利地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可抑制由摩擦产生的振动对被驱动部的影响的 驱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驱动装置的俯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 13驱动装置2透镜支架(被驱动部)3 基座7导引轴(导引部)8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9驱动轴(非变形部)10承接部10a 内壁面10b 槽11板簧lla 内壁面12 摩擦部L光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l是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安装在携带电话 上的数码相机等光学装置中,用于进行AF (Auto-Focus)控制。如图1以及 图2所示,该驱动装置l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保持透镜(未图示)的透镜支架(被驱动部)2;在透镜的光轴L方向上与透镜支架2相对配置的基座3;使透镜支架2沿光轴L方向在前后方向上来回移动的驱动机构A 。驱动机构 A具备通过施加电压而沿光轴L方向伸縮的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 8;固定于伸縮方向(即光轴L方向)上的压电元件8的一端的驱动轴(非 变形部)9;摩擦扣合于驱动轴9的摩擦部12。透镜支架2具有保持用以形成被摄体的光学影像的透镜的圆筒部4。在 圆筒部4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压电元件8抵接的凸缘部5。该凸缘部5以与 压电元件8的前端抵接的方式,自圆筒部4的外周壁向直径方向突出,与压 电元件8的前端抵接的凸缘部5的后端面5a形成得较为平坦。以自凸缘部5 偏移180°的相位角,在圆筒部4上设置有扣合部6,该扣合部6与沿光轴L 方向延伸的导引轴(导引部)7扣合。扣合部6自圆筒部4的外周壁向直径 方向突出,其前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导引轴7的U字状的槽部6a。而且,导引 轴7插入至槽部6a中,限制透镜支架2的转动,从而可使透镜支架2沿光轴L方向顺利地移动。基座3形成为平板状,在光轴L方向上设置于透镜支架2的后方。在基 座3的中央处设置有以光轴L为中心的圆形的入光窗3a。因此,来自被摄体 的光沿光轴L方向射入透镜中,由透镜形成光学影像,通过该入光窗3a由 撮像元件(未图示)所拍摄。如图2所示,在基座3上设置有插入导引轴7 的插入孔3b,导引轴7插入该插入孔3b中,固定于基座3上。隔着入光窗 3a在插入孔3b的相反侧设置有用于使驱动轴9插通的通孔3c。通孔3c的直 径形成为大于驱动轴9的外径,以便驱动轴9可自由地插通。而且,驱动轴 9沿光轴L方向由作为基座3的一部分的摩擦部12移动自如地支承。作为压电元件8,可举出可进行极微小的驱动的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 8的前端抵接于凸缘部5的后端面5a上,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透镜支架2上, 压电元件8的后端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驱动轴9的前端。驱动轴9由碳类烧结 体形成为圆柱状,并沿光轴L方向延伸。摩擦部12由以在直径方向上夹着沿光轴L方向延伸的驱动轴9的方式 所设置的承接部10和板簧11构成,并摩擦扣合于驱动轴9。如图2所示, 承接部IO具有由V字状的内壁面10a形成的槽10b,板簧11通过对一块平 板进行V字弯曲而成形,并具有V字状的内壁面lla。而且,利用承接部IO 的内壁面10a和板簧11的内壁面lla在直径方向上夹住驱动轴9,承接部10 的内壁面10a和板簧11的内壁面lla及驱动轴9的外周面是线接触。承接部 10抵接于基座3的前面3 d ,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座3上,板簧11通过 螺钉17固定于承接部10上。以下,就驱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向压电元件8施加脉冲电压时, 压电元件8反复进行伸长与收縮。具体而言,当施加升压速度较慢而降压速 度较快的脉冲电压时,压电元件8缓慢地伸长而快速地收縮。驱动轴9摩擦 扣合于摩擦部12,而摩擦部12固定在基座3上,因此,当对压电元件8施 加升压速度较慢的脉冲电压时,通过凸缘部5固定在压电元件8上的透镜支 架2沿光轴L方向向前方缓慢移动,而当施加降压速度较快的脉冲电压时, 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而不发生移动。以此方式重复施加升压速度较慢而降压速度较快的脉冲电压时,通过固 定于其前端的压电元件8和凸缘部5固定的透镜支架2和驱动轴9 一起沿光轴L方向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当施加升压速度较快而降压速度较慢的电压时,压电元件8 快速地伸长而缓慢地收縮。随之,驱动轴9摩擦扣合于摩擦部12,而摩擦部 12固定在基座3上,因此,当对压电元件8施加升压速度较快的脉冲电压时, 通过凸缘部5固定在压电元件8上的透镜支架2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装置,具备: 电气机械转换元件,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通过施加电压而伸缩; 棒状的非变形部,该棒状的非变形部固定于伸缩方向上的所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一端; 被驱动部,该被驱动部固定于所述伸缩方向上的所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 的另一端; 摩擦部,该摩擦部摩擦扣合于所述非变形部; 基座,该基座固定着所述摩擦部,并且沿所述伸缩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所述非变形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山富裕片桐千春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