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90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蓄能段设置有通过链轮设置有链条,蓄能段的一侧设置有健身车,健身车与阻尼调节装置传动连接,阻尼调节装置与链条传动连接,蓄能段设置有齿条,轨道上社会在有乘坐车,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轨道轮组件,轨道轮组件与轨道配合设置,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半链轮,半链轮与链条配合设置,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卡板结构,卡板结构与齿条配合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年龄段、力量不同大小的用户,真正的起到健身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实用性。实用性。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


[0001]本技术涉及过山车
,具体的说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

技术介绍

[0002]互动小型过山车为互动娱乐的娱乐设置,起到一个娱乐健身的作用,现有的互动小型过山车设置的健身车的阻尼不可调节,造成无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力量不同大小的用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现有的互动小型过山车的乘坐车安全设施较少,已发生脱出车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包括轨道、蓄能段、波浪段、健身车、阻尼调节装置、链条、链盒、齿条、乘坐车、车体、轨道轮组件、半链轮、卡板、座舱、安全带、扶手,所述轨道的底部连接有若干支撑柱,所述轨道设置有蓄能段、波浪段、平段,所述蓄能段为倾斜的坡状,所述波浪段为若干最高点依次降低的波浪状结构组成,所述波浪段的端部连接有平段,所述平端与蓄能段连接形成环状轨道结构,所述蓄能段设置有通过链轮设置有链条,所述蓄能段的一侧设置有健身车,所述健身车与阻尼调节装置传动连接,所述阻尼调节装置与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蓄能段设置有齿条,所述轨道上社会在有乘坐车,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轨道轮组件,所述轨道轮组件与轨道配合设置,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半链轮,所述半链轮与链条配合设置,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卡板结构,所述卡板结构与齿条配合设置;
[0005]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箱体、主动轴、传动轴、从动轴,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主动轴、传动轴、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设置有连接槽且连接槽设置在主动轴的右端部,所述主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限位块,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所述从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第三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箱体的上方设置有贯通的换挡槽,所述换挡槽配合活动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与限位块间隙配合设置,所述从动轴的端部设置有链盘。
[0006]进一步的,所述链条与链盘配合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通过插接限位连接与健身车传动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换挡槽上设置有若干限位槽且限位槽与拨杆配合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轨道轮组件为三个轮组成的C形状。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卡板与通过轴组件与乘坐车的底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链条配合设置在链条盒内,所述链条盒为长条状且截面为C形,所
述链条盒固定设置在蓄能段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乘坐车设置有座舱,所述座舱上设置有安全带,所述座舱的前部设置有扶手。
[0013]进一步的,所述安全带为横式安全带。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技术通过设置有阻尼调节装置,能够多级调节健身车的阻尼力,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年龄段、力量不同大小的用户,真正的起到健身的作用,本装置还设置有横式安全带、扶手等,避免发生脱出车舱的情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年龄段、力量不同大小的用户,真正的起到健身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阻尼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阻尼调节装置上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乘坐车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乘坐车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链盒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轨道1;蓄能段11;波浪段12;支撑柱2;健身车3;阻尼调节装置4;箱体40;主动轴41;第一主动齿轮411;第二主动齿轮412;第三从动齿轮413;限位块414;连接槽415;传动轴42;第一传动齿轮421;第二传动齿轮422;第三传动齿轮423;从动轴43;第一从动齿轮431;第二从动齿轮432;拨杆45;换挡槽46;限位槽461;链条5;链盒51;齿条6;乘坐车7;车体71;轨道轮组件72;半链轮73;卡板74;座舱75;安全带76;扶手7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在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5]参见图1至6是本技术各结构示意图,包括轨道1、蓄能段11、波浪段12、健身车3、阻尼调节装置4、链条5、链盒51、齿条6、乘坐车7、车体71、轨道轮组件72、半链轮73、卡板74、座舱75、安全带76、扶手77,轨道1的底部连接有若干支撑柱2,轨道1设置有蓄能段11、波浪段12、平段,蓄能段11为倾斜的坡状,波浪段12为若干最高点依次降低的波浪状结构组成,波浪段12的端部连接有平段,平端与蓄能段11连接形成环状轨道1结构,蓄能段11设置有通过链轮设置有链条5,蓄能段11的一侧设置有健身车3,健身车3与阻尼调节装置4传动连接,阻尼调节装置4与链条5传动连接,蓄能段11设置有齿条6,轨道1上社会在有乘坐车7,乘坐车7的底部设置有轨道轮组件72,轨道轮组件72与轨道1配合设置,乘坐车7的底部设置有半链轮73,半链轮73与链条5配合设置,乘坐车7的底部设置有卡板74结构,卡板74结构与齿条6配合设置;
[0026]阻尼调节装置4包括箱体40、主动轴41、传动轴42、从动轴43,箱体40内设置有主动轴41、传动轴42、从动轴43,主动轴41上设置有连接槽415且连接槽415设置在主动轴41的右端部,主动轴41上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411、第二主动齿轮412、第三从动齿轮413、限位块414,传动轴42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421、第二传动齿轮422、第三传动齿轮423,从动轴43上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431、第二从动齿轮432,第一主动齿轮411与第一传动齿轮421配合设置,第二主动齿轮412与第二传动齿轮422配合设置,第三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432配合设置,第三传动齿轮423与第一从动齿轮431配合设置,箱体40的上方设置有贯通的换挡槽46,换挡槽46配合活动设置有拨杆45,拨杆45与限位块414间隙配合设置,从动轴43的端部设置有链盘。
[0027]链条5与链盘配合设置,主动轴41通过插接限位连接与健身车3传动连接,实现主动轴41在移动后依然能够保持动力传递,换挡槽46上设置有若干限位槽461且限位槽461与拨杆45配合设置,固定档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人力互动过山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蓄能段、波浪段、健身车、阻尼调节装置、链条、链盒、齿条、乘坐车、车体、轨道轮组件、半链轮、卡板、座舱、安全带、扶手,所述轨道的底部连接有若干支撑柱,所述轨道设置有蓄能段、波浪段、平段,所述蓄能段为倾斜的坡状,所述波浪段为若干最高点依次降低的波浪状结构组成,所述波浪段的端部连接有平段,所述平端与蓄能段连接形成环状轨道结构,所述蓄能段设置有通过链轮设置有链条,所述蓄能段的一侧设置有健身车,所述健身车与阻尼调节装置传动连接,所述阻尼调节装置与链条传动连接,所述蓄能段设置有齿条,所述轨道上社会在有乘坐车,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轨道轮组件,所述轨道轮组件与轨道配合设置,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半链轮,所述半链轮与链条配合设置,所述乘坐车的底部设置有卡板结构,所述卡板结构与齿条配合设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箱体、主动轴、传动轴、从动轴,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主动轴、传动轴、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设置有连接槽且连接槽设置在主动轴的右端部,所述主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限位块,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所述从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配合设置,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玉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威四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