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74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冷却器包括筒体,回水盖,筒体法兰,与筒体法兰连接的回水盖法兰,其中,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夹持于筒体法兰和回水盖法兰之间的浮动管板,筒体法兰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回水盖法兰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一密封圈,第二环形凹槽内设置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检漏环,检漏环上开设若干通孔,筒体法兰和回水盖法兰连接于检漏环的外周形成第一间隙,通孔通过第一间隙与冷却器的外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器检漏结构,通过观察设于检漏环上的通孔中是否有流体介质流出,以判定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是否损坏,从而快速作出检修。从而快速作出检修。从而快速作出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更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冷却器在军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工程机械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冷却器是工业部门普遍采用的热交换装置,冷却器的热介质是由筒体上的接管进口,顺序经各折流通道,曲折地流至接管出口。而冷却器介质则采用双管程流动,即冷却器介质由进水口经分水盖进入一半冷却器管之后,再从回水盖流入另一半冷却器管进入另一侧分水盖及出水管。冷介质在双管程流过程中,吸收热介质放出的余热由出水口排出,使工作介质保持额定的工作温度。
[0003]在冷却器一端的回水盖一侧设置浮动管板,一般浮动管板的密封采用单个密封圈。密封圈是易耗品,容易损坏且不易发现,一旦损坏就容易发生热侧介质和水混合,造成热侧介质被污染,使热侧介质无法有效的保护所作用部位,影响冷却器后面的机器运行安全。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存在的缺陷,尤其用于解决传统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易损耗且不易发现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所述冷却器包括内设换热管的筒体,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回水盖,套设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法兰,套设于回水盖的回水盖法兰,所述筒体法兰与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所述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
[0007]夹持于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之间的浮动管板,于所述筒体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于所述回水盖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
[0008]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检漏环,所述检漏环开设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检漏环的若干通孔,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于检漏环的外周形成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间隙,所述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冷却器的外部连通。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于所述检漏环上均匀排布。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的宽度为8~12mm,所述通孔的孔径为4~6mm。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沿所述浮
动管板的径向方向的高度相等。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小于1mm。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碳钢。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内流通第一流体介质,所述回水盖内流通第二流体介质,所述第一流体介质和所述第二流体介质通过所述浮动管板隔离。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法兰与所述回水盖通过紧固件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的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通过在筒体法兰和回水盖法兰之间设置用于隔离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的浮动管板。于筒体法兰贴近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第一环形凹槽放置第一密封圈,于回水盖法兰贴近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第二环形凹槽放置第二密封圈,并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检漏环,通过观察设于检漏环上的通孔中是否有流体介质流出,以判定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是否损坏,从而快速作出检修。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冷却器检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圆圈A内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冷却器检漏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的本技术冷却器检漏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冷却器100,冷却器100包括内设换热管11的筒体10,连接于筒体10一端的分水盖12,连接于筒体10另一端的回水盖13,设置于筒体10侧壁的第一流体介质输入口101和第一流体介质输出口102,设置于分水盖12且与换热管11连通的第二流体介质输入口121和第二流体介质输出口122。通过第一流体介质输入口101及第一流体介质输出口102与筒体10形成隔离的第一流体介质循环通道。通过第二流体介质输入口121及第二流体介质输出口122与换热管11及回水盖13形成隔离的第二流体介质循环通道。第一流体介质循环通道与第二流体介质循环通道相互隔离。
[0025]换热管11中循环流动第二流体介质,该第二流体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润滑油或者石化设备中的烯烃类裂解物(例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重油等)。
[0026]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100还包括套设于筒体10的筒体法兰30,套设于回水盖13的回水盖法兰40,筒体法兰30与回水盖法兰40通过紧固件50连接。
[0027]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夹持于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之间的浮动管板20。筒体10内流通第一流体介质。换热管11贯穿浮动管板20并连通至回水盖13,使得回水盖13内流通第二流体介质,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通过浮动管板20隔离。通过在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之间设置浮动管板20,既起到了对于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的隔离作用,也方便拆卸和检修。
[0028]进一步的,冷却器检漏结构还包括于筒体法兰30贴近浮动管板20的一侧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31,回水盖法兰40贴近浮动管板20的一侧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41,第一环形凹槽31与第二环形凹槽41相对设置。
[0029]第一环形凹槽31内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20外周的第一密封圈51,第二环形凹槽41内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20外周的第二密封圈52,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之间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所述冷却器包括内设换热管的筒体,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回水盖,套设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法兰,套设于回水盖的回水盖法兰,所述筒体法兰与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夹持于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之间的浮动管板,于所述筒体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于所述回水盖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相对设置,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检漏环,所述检漏环开设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检漏环的若干通孔,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于检漏环的外周形成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间隙,所述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冷却器的外部连通。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恒礼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伊利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