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938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其中吸能部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网格结构。第一端板平行于第二端板,网格结构包括多个与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板。吸能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吸能板与吸能杆共同围成网孔,吸能板内设有垂直于第一端板的第一内孔。多个吸能板的交汇处设有吸能杆,吸能杆内设有垂直于第一端板的第二内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缓冲吸能效果,避免破裂碎片对车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碎片对车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碎片对车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安全防护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公路上的分流端、匝道口以及收费岛等中央分隔带处通常设置防撞结构,用以吸收车辆碰撞动能。吸能防撞垫是常用的防撞结构,其通过自体变形吸收碰撞车辆的动能,以减小车辆受到的撞击力。
[0003]公开号为CN11344545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剪切挤胀吸能的可导向防撞垫,包括支撑导向模块、缓冲吸能模块和剪切挤胀吸能模块。当车辆与防撞垫发生碰撞时,该结构能够实现剪切和挤胀双重吸能。但是,该专利公开的防撞垫存在如下问题:1.缓冲吸能效果不明显,难以对高速行驶的车辆进行有效地防护;2.碰撞时结构不稳定,易发生破裂,其破裂碎片可能会飞溅到车内,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用以提高缓冲吸能效果,避免破裂碎片对车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能部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网格结构;所述第一端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板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杆;所述吸能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吸能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吸能杆位于多个所述吸能板的交汇处,使多个所述吸能板与多个所述吸能杆共同围成网孔;所述吸能板内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一内孔;所述吸能杆内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二内孔。
[0007]优选地,还包括框架和缓冲端头;所述框架套设于所述吸能部件外侧,以对所述吸能部件进行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限位;所述缓冲端头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前端。
[0008]优选地,所述缓冲端头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管体;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向前凸出;所述第一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左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左端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右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右端固定相连;所述管体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0009]优选地,所述管体的轴线竖直设置。
[0010]优选地,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位于所述吸能部件的后侧且与所述吸能部件相连。
[0011]优选地,所述吸能部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吸能部件沿前后方向首尾依次相连,相邻两个所述吸能部件的连接处外侧套设有所述框架。
[0012]优选地,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前安装座、后安装座、导向板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安装座、所述后安装座固定相连,所述钢丝绳沿前
后方向穿过所述框架并与所述框架滑动相连;所述导向板沿前后方向设置,包括与所述框架左端固定相连的第一导向板,以及与所述框架右端固定相连的第二导向板。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包括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部分重叠,重叠位置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第二导向板包括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部分重叠,重叠位置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框架上。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上均设有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条形孔。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均为波纹板,所述波纹板上波纹的延伸方向为前后方向。
[0016]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7]吸能部件的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受到压力作用时,将压力传递至网格结构,并分散至网格结构的整个端面上。该网格结构中,多个吸能板的交汇处设有吸能杆,以提高其抗压能力。另外,网孔、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提供了充足的形变空间,以便于吸能板形变吸能。防撞装置具有上述吸能部件,因此也具备上述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吸能部件的示意图;
[0020]图2为网格结构的局部正视图;
[0021]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4为防撞装置的示意图;
[0023]图5为缓冲端头的示意图;
[0024]图6为框架的示意图;
[0025]图7为导向板的示意图;
[0026]图8为1.5t轿车由前向后以100km/h的速度与本实施例的防撞装置碰撞后加速度曲线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缓冲端头;1

1第一弧形板;1

2管体;1

3第二弧形板;2

钢丝绳;3

框架;4

导向板;4

1条形孔;5

吸能部件;5

1方形箱体;5

2网格结构;5
‑2‑
1吸能板;5
‑2‑1‑
1第一内孔;5
‑2‑
2网孔;5
‑2‑
3吸能杆;5
‑2‑3‑
1第二内孔;6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部件及防撞装置,用以提高缓冲吸能效果,避免破
裂碎片对车上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1]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部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网格结构5

2。第一端板平行于第二端板,网格结构5

2包括多个与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板以及多个与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杆。吸能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吸能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吸能杆位于多个吸能板的交汇处,使多个吸能板与多个吸能杆5
‑2‑
3共同围成网孔。吸能板内设有垂直于第一端板的第一内孔,吸能杆内设有垂直于第一端板的第二内孔。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之间的各部分(包括吸能板和吸能杆)一体成型。
[0032]该吸能部件5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受到压力作用时,将压力传递至网格结构5

2(或者称为蜂窝结构),并分散至网格结构5

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网格结构;所述第一端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多个与所述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板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一端板垂直的吸能杆;所述吸能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吸能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吸能杆位于多个所述吸能板的交汇处,使多个所述吸能板与多个所述吸能杆共同围成网孔;所述吸能板内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一内孔;所述吸能杆内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二内孔。2.一种防撞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和缓冲端头;所述框架套设于所述吸能部件外侧,以对所述吸能部件进行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限位;所述缓冲端头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前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端头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管体;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向前凸出;所述第一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左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左端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右端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右端固定相连;所述管体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轴线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伟斌段晟昱雷鸣黄方林侯文崎雷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