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88558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在集中连片池塘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和升级,以简便的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对养殖池塘进行供水,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对养殖沟渠塘坝进行集中疏浚整治后,结合吸附桩等先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以养殖沟渠作为长距离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进行收集和治理,尾水中的总氮、总磷和微量金属等超标物质大部分被清除,水质指标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水质标准。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养殖池塘原位处理与生态沟渠异位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养殖尾水,无需征用养殖池塘作为尾水净化处理池,不用改变养户原有生产方式,尾水治理正常运行及后续维护费成本较低,这种新型尾水治理模式易于后期复制推广。于后期复制推广。于后期复制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既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然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养殖池塘规划建造、供排水系统、养殖模式以及尾水治理等方方面面。加强养殖池塘硬件设施的建设,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提升养殖池塘尾水原位处理能力;挖掘现有尾水治理空间,做好养殖尾水异位处理;采用养殖池塘原位处理与生态沟渠异位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养殖尾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殖尾水治理模式。
[0003]良好的养殖池塘是水质稳定的前提,现阶段已建养殖池塘亟需改造升级。“一寸水,一寸鱼”的合理性之处在于,在适宜的池塘深度和面积下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稳定的生态系统会加速水中物质循环,使养殖池塘维持良好的水质。然而,现存养殖池塘存在形状不规整、塘基塌陷、淤泥累积、池塘过浅等问题,以及增氧机等养殖设施等配备不足现象,不利于构建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加强对已建养殖池塘改造升级,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池塘生态系统,有利于加速池塘物质循环,有利于养殖尾水超标物质原位处理。
[0004]现阶段养殖池塘供排水通道混用问题依然形势严峻,供排水通道分离势在必行。养殖池塘供排水通道混用,不仅会导致未经充分净化的养殖尾水重复利用、做无用功,还容易导致鱼类病害成片交叉感染、水产品品质下降、养殖成本提高等问题。在养殖池塘布局已经完成,需要基于现有沟渠,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摸索养殖池塘供排水通道分离方法,确保养殖池塘新鲜水源供应,增加养殖尾水处理空间和时间。
[0005]以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养殖,既符合渔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又利于提升养殖池塘尾水原位处理能力。最理想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是原位处理模式。然而,由于苗期的饲料浪费、鱼糜等饵料的投喂、养成期饲料及粪便的大量积累,养殖池塘自我净化能力有限,难以做到养殖尾水原位处理。需探索新型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提升池塘尾水原位处理能力。
[0006]现阶段养殖尾水异位治理手段有限并且有明显局限性,需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养殖尾水异位治理模式。以“三池两坝”技术为例,该技术在养殖区域需要重新规划1%~6%养殖池塘作为尾水净化处理池;大多数养殖池塘养殖尾水收集需要铺设专用管道进行收集;尾水治理工程建设、正常运行及后续维护费用过高;上述因素限制了这种尾水治理模式的推广。基于现有养殖区池塘布局,在不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模式,是本专利技术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绿色健
康养殖技术、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沟渠塘坝清淤增蓄和长距离生态沟渠尾水治理等五部分内容,包括以下步骤:
[0009]在集中连片池塘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和升级,池塘改造升级后形状规整、深度适宜、配备增氧机、自动投饵机等养殖设备以及中央排污系统,以简便的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对养殖池塘进行供水,采用集养殖原水处理、种苗中间培育、全人工配合饲料和半生物絮团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对养殖沟渠塘坝进行集中疏浚整治后,结合吸附桩等先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以养殖沟渠作为长距离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进行收集和治理,尾水中的总氮、总磷和微量金属等超标物质大部分被清除,水质指标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水质标准。
[0010]优选,所述的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升级,养殖池塘为规整的矩形,大小为10~15亩,东西长、南北宽,长:宽约5:3,边:坡为1:1,深度为2.5~3.0m;养殖池塘池底为锅底形,在池底中央设置一由水泥固定的中央排污口,排污口与尾水排水管相连,尾水排水管将养殖尾水排入尾水沟渠,在尾水排水管末端安装一个水阀开关控制养殖尾水排放;在养殖池塘四周,参照至少1.5kW/亩的标准,按照同一转动方向,安装若干台水车式增氧机,同时配备若干台叶轮式增氧机,用于养殖池塘增氧,溶氧不低于6.0mg/L,采用全自动投饵机,在养殖鱼塘定位、定时、定量进行投饵。
[0011]优选,所述的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是在水源丰富的河道,安装水源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支撑过滤箱的固着架,水泵固定于过滤箱中间,水泵经过供水管与养殖池塘相连,供水管上设有水阀开关,控制养殖池塘进水。
[0012]优选,通过三通在供水管每隔50~100.0m、供水管末端以及地势较高处安装与地面垂直、具有一定高度的排气管。
[0013]优选,a、养殖原水消毒及培养,池塘进水后,按照15ppm的标准全池泼洒漂粉精,泼洒完毕后开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将漂粉精在池塘水体中充分混匀,随后关闭增氧机进行充分消毒,之后,再次开启增氧机,进行为期3~5天的充分曝气,待余氯为0后,泼洒适量经活化后的芽孢杆菌,开启增氧机持续增氧,原水经消毒和培养后备用;b、种苗中间培育,对适宜种苗中间培育的养殖对象,采用中间培育的方式进行分级养殖;以具有合适网目的渔网和木桩将养殖池塘按照1:1:2的比例分割为3部分,待种苗试水成功后,将种苗放在居中、占比为1/4的池塘中进行一级培育,一级培育池两侧池作为生物净化池,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培养15~45天,待种苗长到一定规格后,将一级培育池靠近另一1/4池塘的渔网撤掉,对种苗进行二级培育,以剩余1/2池塘作为生物净化池,视养殖对象不同继续培养30~45天,待种苗长到适宜规格后,将剩余的渔网撤掉,以整个池塘进行养殖;c、全人工配合饲料,以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鱼糜,全程使用配合饲料养殖;养殖过程中,根据种苗规格及营养需求,及时选择及调整具有合适粒径、营养全面、易消化吸收、稳定性好、品质稳定的膨化饲料进行投喂;投饵时提前关闭增氧机,采用全自动投饵机在养殖鱼塘定位、定时、定量进行投饵,投饵时以慢、块、慢的投料节奏为宜,投饵后及时开启增氧机;根据鱼类摄食情况、水质以及天气变化等调整投饵策略;d、半生物絮团技术,养殖全程采用半生物絮团技术;在种苗一级培育和二级培育期间,每天按照投饵量重量的1.0%~1.5%向水体中持续添加红糖,并采用霍夫沉降锥形瓶测试生物絮团量,待生物絮团量达到2.5g/L时停止添加红糖,依赖饲料、粪便及底泥等维持池塘系统运转;在养殖期间持续检测生物絮团量,若生物絮团量处
于2.5~5.0g/L的范围,维持仅投料的状态,若生物絮团量低于2.5g/L,每天按照投饵量重量的1.0%~1.5%向水体中持续添加红糖,至生物絮团量达到2.5g/L为止,若生物絮团量高于5.0g/L,采用水泵抽滤絮团或换水的形式,将生物絮团含量控制在5g/L以内;每天对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pH、温度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水质变化进行预判,采用补菌、补碳、控料或换水的形式调节水质;对池塘水体的总硬度、微量元素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水质变化进行预判,视实际情况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或者补充微量元素;对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和长距离生态沟渠尾水治理,在集中连片池塘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和升级,池塘改造升级后形状规整、深度适宜、配备增氧机、自动投饵机等养殖设备以及中央排污系统,以简便的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对养殖池塘进行供水,采用集养殖原水处理、种苗中间培育、全人工配合饲料和半生物絮团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对养殖沟渠塘坝进行集中疏浚整治后,结合吸附桩等先进养殖尾水处理设施,以养殖沟渠作为长距离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进行收集和治理,尾水中的总氮、总磷和微量金属等超标物质大部分被清除,水质排放指标达到国家二类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升级,养殖池塘为规整的矩形,大小为10~15亩,东西长、南北宽,长:宽约5:3,边:坡为1:1,深度为2.5~3.0m;养殖池塘池底为锅底形,在池底中央设置一由水泥固定的中央排污口,排污口与尾水排水管相连,尾水排水管将养殖尾水排入尾水沟渠,在尾水排水管末端安装一个水阀开关控制养殖尾水排放;在养殖池塘四周,参照至少1.5kW/亩的标准,按照同一转动方向,安装若干台水车式增氧机,同时配备若干台叶轮式增氧机,用于养殖池塘增氧,溶氧不低于6.0mg/L,采用全自动投饵机,在养殖鱼塘定位、定时、定量进行投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距离养殖池塘供水系统是在水源丰富的河道,安装水源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支撑过滤箱的固着架,水泵固定于过滤箱中间,水泵经过供水管与养殖池塘相连,供水管上设有水阀开关,控制养殖池塘进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三通在供水管每隔50~100.0m、供水管末端以及地势较高处安装与地面垂直、具有一定高度的排气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养殖原水消毒及培养,池塘进水后,按照15ppm的标准全池泼洒漂粉精,泼洒完毕后开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将漂粉精在池塘水体中充分混匀,随后关闭增氧机进行充分消毒,之后,再次开启增氧机,进行为期3~5天的充分曝气,待余氯为0后,泼洒适量经活化后的芽孢杆菌,开启增氧机持续增氧,原水经消毒和培养后备用;b、种苗中间培育,对适宜种苗中间培育的养殖对象,采用中间培育的方式进行分级养殖;以具有合适网目的渔网和木桩将养殖池塘按照1:1:2的比例分割为3部分,待种苗试水成功后,将种苗放在居中、占比为1/4的池塘中进行一级培育,一级培育池两侧池作为生物净化池,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培养15~45天,待种苗长到一定规格后,将一级培育池靠近另一1/4池塘的渔网撤掉,对种苗进行二级培育,以剩余1/2池塘作为生物净化池,视养殖对象不同继续培养30~45天,待种苗长到适宜规格后,将剩余的渔网撤掉,以整个池塘进行养殖;c、全人工配合饲料,以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鱼糜,全程使用配合饲料养殖;养殖过程中,根据种苗规格及营养需求,及时选择及调整具有合适粒径、营养全面、易消化吸收、稳定性好、品质稳定的膨化饲料进行投喂;投饵时提前关闭增氧机,采用全自动投饵机在养殖鱼塘定位、定时、定量进行投饵,投饵时以慢、块、慢的投料节奏为宜,投饵后及时开启增氧机;根据鱼类摄食情况、水质以及天气变化等调整投
饵策略;d、半生物絮团技术,养殖全程采用半生物絮团技术;在种苗一级培育和二级培育期间,每天按照投饵量重量的1.0%~1.5%向水体中持续添加红糖,并采用霍夫沉降锥形瓶测试生物絮团量,待生物絮团量达到2.5g/L时停止添加红糖,依赖饲料、粪便及底泥等维持池塘系统运转;在养殖期间持续检测生物絮团量,若生物絮团量处于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赵吉臣刘凤坤孙育平彭凯陈晓瑛吴晓鹏孙慧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