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8831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1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1)具备:半导体基板,其具有多个基底区域,该多个基底区域在第二主表面上在其整个长度上以沿着第一方向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多个第一收集电极,其配置于半导体基板的第一主表面,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电极,其配置于半导体基板的第一主表面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区域,并以将多个第一收集电极连接的方式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钝化层(50),其被层叠于半导体基板的第二主表面,并形成有使基底区域暴露的多个连接开口(51);多个第二连接电极(60),其以与连接开口(51)不重叠的方式沿第二方向排列地配置于在钝化层(50)的第一方向上靠与第一连接电极相反一侧的端部区域;以及第二收集电极(70),其跨在连接开口(51)内暴露的基底区域、钝化层(50)以及第二连接电极(60)配置,并使第二连接电极(60)的中央部暴露。露。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光电转换效率比较高的太阳能电池,公知有具有被称为PERC(Passib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的构造的太阳能电池。PERC型太阳能电池通过在半导体基板的背面(靠与受光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钝化膜,而抑制所生成的载流子在半导体基板的背面处复合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光电转换率。在PERC型太阳能电池中,需要在钝化膜上形成开口,经由从半导体基板的开口暴露的部分(基底区域)获取电力。因此,PERC型太阳能电池具有收集电极,该收集电极覆盖钝化膜的背面侧处,被填充于开口的内部并与半导体基板连接。
[0003]通常,在PERC型太阳能电池中,收集电极通过与半导体基板合金化而具有更多的空穴,收集电极由能够形成抑制载流子复合的BSF(Back Surface Field)并以铝为主成分的导电膏(铝膏)形成。然而,仅仅是铝膏的话,电阻容易变大,因此公知有利用以银粒子为主体的导电膏(银膏)在钝化膜的非开口区域设置电阻比较小的连接电极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525583号公报
[0005]在通常的PERC型太阳能电池中,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靠表面侧的连接电极与靠背面侧的连接电极配置为在俯视时重叠。在将多个这种太阳能电池连接而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情况下,一个太阳能电池的靠表面侧的连接电极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的靠背面侧的连接电极之间由被称为互连器的导电部件连接。另一方面,还公知有单环构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该太阳能电池模块将表背的连接电极配置于相反一侧的端部区域,将向一个太阳能电池的靠表侧的连接电极直接连接邻接的太阳能电池的靠背侧的连接电极,由此使连接电极在表面上不暴露地提高总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在上述那样的PERC型太阳能电池中,在设置有靠背面侧的连接电极的区域处,由于无法在钝化膜上设置用于集电的开口,所以形成有集电效率较低的区域,因此无法充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具备:半导体基板,其形成为板状,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并具有多个基底区域,上述多个基底区域在上述第二主表面上在其整个长度上以分别沿着第一方向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多个第一收集电极,其配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一主表面,并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电极,其配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一主表面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区域,并以将上述多个第一收集电极连接的方式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钝化层,其被层叠于上
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二主表面,并形成有使上述基底区域分别暴露的多个连接开口;多个第二连接电极,其以在沿上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上述连接开口不重叠的方式沿上述第二方向排列地层叠于在上述钝化层的上述第一方向上靠与上述第一连接电极相反一侧的端部区域;以及第二收集电极,其跨在上述连接开口内暴露的上述基底区域、上述钝化层以及上述第二连接电极配置,并使上述第二连接电极的中央部暴露。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中,也可以上述第二收集电极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使上述钝化层的端部暴露。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中,也可以上述第二收集电极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选择性地包覆上述连接开口。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中,也可以上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多个银粒子和粘合剂,上述第二收集电极包含多个铝粒子和粘合剂。
[0011]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多个上述太阳能电池,上述太阳能电池的上述第一连接电极与其他上述太阳能电池的上述第二连接电极直接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二主表面上层叠钝化层的工序;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一主表面上配置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收集电极的工序;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述第一主表面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区域处,配置以将上述多个第一收集电极连接的方式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电极的工序;通过照射激光而在上述钝化层上形成多个连接开口的工序,上述多个连接开口在上述半导体基板的整个长度上以分别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钝化层的上述第一方向上靠与上述第一连接电极相反一侧的端部区域处,以在沿上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上述连接开口不重叠的方式沿上述第二方向排列地配置多个第二连接电极的工序;以及跨在上述连接开口内暴露的上述半导体基板、上述钝化层以及上述第二连接电极配置使上述第二连接电极的中央部暴露的第二收集电极的工序。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
[0015]图2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的后视图。
[0016]图3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的A

A线剖视图。
[0017]图4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的B

B线剖视图。
[0018]图5是表示图1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0019]图6是具备图1的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俯视图。
[0020]图7是图6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0021]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为了便于理解,也有时
省略阴影线、部件附图标记等,但在这种情况下,参照其他附图。另外,为了便于理解,调整附图中的各种部件的尺寸以便容易观察。
[0023]<太阳能电池>
[0024]在图1~图4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图1是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1,图2是太阳能电池1的后视图(表示从图1状态沿上限方向翻转后的状态),图3是太阳能电池1的图1中的A

A线剖视图,图4是太阳能电池1的图1中的B

B线剖视图。
[0025]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具备:板状的半导体基板10,其具有第一主表面(受光面)和第二主表面(背面);多个第一收集电极20,其配置于半导体基板10的第一主表面;第一连接电极30,其配置于半导体基板10的第一主表面;抗反射层40,其覆盖半导体基板10的第一主表面的在第一收集电极20间的区域;钝化层50,其层叠于半导体基板10的第二主表面;多个第二连接电极60,其配置于钝化层50的背面;以及第二收集电极70,其配置于钝化层50的背面。此外,在图1和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太阳能电池,具备:半导体基板,其形成为板状,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并具有多个基底区域,所述多个基底区域在所述第二主表面上在其整个长度上以分别沿着第一方向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多个第一收集电极,其配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电极,其配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区域,并以将所述多个第一收集电极连接的方式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钝化层,其被层叠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并形成有使所述基底区域分别暴露的多个连接开口;多个第二连接电极,其以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连接开口不重叠的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地层叠于在所述钝化层的所述第一方向上靠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相反一侧的端部区域;以及第二收集电极,其跨在所述连接开口内暴露的所述基底区域、所述钝化层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层叠,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的中央部暴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收集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使所述钝化层的端部暴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收集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选择性地包覆所述连接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河训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钟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