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8567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该有机肥为在上一季冬小麦收获后,整地起垄并立即播种花生,且在花生秸秆成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从而形成的花生绿肥,使用该绿肥进行配施实验,即然后选取多组不同实验农田,每组实验农田进行不同用量的氮肥进行施肥,对所述步骤三中实验农田进行冬小麦的播种,并在小麦播种后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监测麦田氨挥发损失,抽气结束后将氨吸收液带回实验室,用标准稀硫酸滴定法,以4h的测定值计算每天氨挥发通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有机肥与氮肥的配施实验,合理的预知了如何降低麦田氨挥发排放强度,从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产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
,尤其涉及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重要农业生产区,农业集约程度较高,小麦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氮肥已成常态,但氮肥利用率却不足40%,过量的氮肥不仅不会增加作物产量,反而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其中氨挥发是氮肥主要气态损失途径,可达施氮量的9

40%,氨挥发进入大气的氮素可随降水等方式回归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土体及水体系统富营养化,影响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4]鉴于上述现有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其为了如何通过配施有机肥与氮肥降低麦田氨挥发排放强度,从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产量。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的配施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在前茬冬小麦收获后,整地起垄后立即播种花生;/>[0008]步骤二:在所述步骤一过程所播种的花生秸秆成型时,对土地进行翻耕让土壤形成有机肥;
[0009]步骤三:然后选取多组不同实验农田,每组实验农田进行不同用量的氮肥进行施肥;
[0010]步骤四:对所述步骤三中实验农田进行冬小麦的播种,并在小麦播种后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监测麦田氨挥发损失;
[0011]步骤五:抽气结束后将氨吸收液带回实验室,用标准稀硫酸滴定法,以4h的测定值计算每天氨挥发通量,持续测定至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通量接近环境背景值;
[0012]步骤六:测定四组实验农田的小麦产量,并用凯式定氮法测定小麦中的全氮含量。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骤三实验农田的施肥方式分为以下两种:以步骤二中的有机肥配合氮肥进行配施以及纯氮肥单独施加,其中花生秸秆还田量为2.5

3.5t/hm2,两组方式的氮肥的用量均分别为:氮肥常规用量240kg/hm2、氮肥减量20%用量192kg/hm2、氮肥减量40%用量
144kg/hm2以及不施加氮肥,且过程中氮肥施加按照基肥:穗肥=6:4的比例施用。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骤三所有施肥处理中均施P2O
5 90kg/hm2,K2O 90kg/hm2,其中磷肥全部按基肥施加,钾肥按基肥:穗肥=5:5施用。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骤四中采用的间歇密闭抽气法使用了一种收集装置,该收集装置包括:真空泵、节流阀、洗气瓶、空气交换室,所述空气交换室为底部开放,顶部有两个出口的圆柱形有机玻璃,出气口通过真空泵往装有吸收液的洗气瓶内通入气体,洗气瓶与节流阀相连,真空泵提供的负压将交换室内产生的氨抽吸至吸收液内。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骤四在实际操作时,将空气交换室嵌入表层土壤中5~7cm,内部留有8~10cm高的空间,两个出口分别用于进气和出气,进气孔通过螺纹管与2.5m高的中空塑料通气杆连接,以减少田面交换空气对土壤氨挥发测定的影响。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洗气瓶中装有的吸收液为含有混合指示剂的2%硼酸溶液,通过节流阀保持交换室内空气交换频率为10~15次
·
min

1,
抽气时段为上午八点至十点和下午两点至四点。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骤五中氨挥发通量计算公式为:
[0019]F=(C
×
V
×
24
×
10
‑6)/(π
×
r2×
t
×
10
‑4)
[0020]式中:F表示氨挥发日通量;C表示测得的吸收液中NH
+
‑4N浓度;V表示稀硫酸吸收液体积;t表示氨收集时间;r表示收集氨挥发的交换室半径;
[0021]其中,在所述步骤五中计算氨挥发损失率、氨挥发排放强度,公式如下:
[0022]R=F
W
/f
[0023]式中:R表示氨挥发损失率;F
W
表示氨挥发排放总量;f表示化学氮肥施氮量;
[0024]Q=E/Y
[0025]式中:Q为氨挥发排放强度;E为单位面积氨挥发排放总量;Y为单位面积小麦产量。
[0026]如上所述的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与配施实验方法,其使用了一种有机肥,该有机肥为在上一季冬小麦收获后,整地起垄并立即播种花生,且在花生秸秆成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从而形成的花生绿肥。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有机肥与氮肥的配施实验,合理的预知了如何降低麦田氨挥发排放强度,从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产量,经过实验可降低小麦施肥量20%以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保持作物高产高效,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双赢。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配施实验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配施实验方法的施用基肥后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变化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配施实验方法的施用穗肥后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变化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配施实验方法的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变化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配施实验方法的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4]图中:1、空气交换室;2、中空塑料通气杆;3、真空泵;4、节流阀;5、洗气瓶;
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的配施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前茬冬小麦收获后,整地起垄后立即播种花生;步骤二:在所述步骤一过程所播种的花生秸秆成型时,对土地进行翻耕让土壤形成有机肥;步骤三:然后选取多组不同实验农田,每组实验农田进行不同用量的氮肥进行施肥;步骤四:对所述步骤三中实验农田进行冬小麦的播种,并在小麦播种后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监测麦田氨挥发损失;步骤五:抽气结束后将氨吸收液带回实验室,用标准稀硫酸滴定法,以4h的测定值计算每天氨挥发通量,持续测定至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通量接近环境背景值;步骤六:测定四组实验农田的小麦产量,并用凯式定氮法测定小麦中的全氮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的配施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实验农田的施肥方式分为以下两种:以步骤二中的有机肥配合氮肥进行配施以及纯氮肥单独施加,其中花生秸秆还田量为2.5

3.5t/hm2,两组方式的氮肥的用量均分别为:氮肥常规用量240kg/hm2、氮肥减量20%用量192kg/hm2、氮肥减量40%用量144kg/hm2以及不施加氮肥,且过程中氮肥施加按照基肥:穗肥=6:4的比例施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的配施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所有施肥处理中均施P2O
5 90kg/hm2,K2O 90kg/hm2,其中磷肥全部按基肥施加,钾肥按基肥:穗肥=5:5施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麦田氨挥发强度的有机肥的配施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采用的间歇密闭抽气法使用了一种收集装置,该收集装置包括:真空泵、节流阀、洗气瓶、空气交换室,所述空气交换室为底部开放,顶部有两个出口的圆柱形有机玻璃,出气口通过真空泵往装有吸收液的洗气瓶内通入气体,洗气瓶与节流阀相连,真空泵提供的负压将交换室内产生的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中泽王显杨大柳衣政伟张岳芳吴惠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