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51 阅读:4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是通过秧夹轴输入动力后,通过送秧器组合、送秧轮焊合以及秧夹轴的转动使水稻软盘和秧苗有序地分离的拔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拔秧质量好、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稻软盘拔苗机械有序移栽时苗、盘分离的拔秧装置。目前,水稻钵苗采用硬盘和软盘两种秧盘。我国倾向采用成本低廉的软盘。育成的钵苗移栽采用有序和无序两种方式。无序移栽不能充分显示采用钵苗新技术的增产优势,又为后续田间管理和作业带来诸多不便。软盘钵苗机械有序移栽所采用的苗盘分离拔秧装置目前我国有后推式和前夹式等。后推式拔秧装置主要缺点在于极易损坏软盘,降低软盘使用寿命、增加成本且结构复杂;前夹式拔秧装置主要缺点在于所拔秧苗前端秧叶必须先进入装置后才能夹住秧苗,由于秧苗秧叶前后左右相互交叉使秧夹夹秧时不能按穴分清秧苗,造成苗与盘不能有序脱离,以至拔取钵苗数量或多或少,达不到有序移栽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有序移栽水稻软盘秧(钵)苗时使苗、盘能有序分离的拔秧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两侧支承板间后端设有载秧台。两支承板间上端固定有支承螺杆,其上固定与软盘钵体横向数量相对应的隔秧板,隔秧板用小隔套等距隔开。两支承板间中部设有送秧轮焊合,其由中间轴、数片圆盘及若干送秧叶片焊接而成,送秧叶片倾斜焊接,其倾角与软盘钵体锥度相匹配,送秧轮焊合两侧圆盘外的中间轴上分别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两个支承板(1)间后端设有载秧台(31),两个支承板(1)间上部即载秧台(31)的前端设有支承螺杆(28),其上固定与软盘钵体横向数量相对应的隔秧板(3),且用小隔套(2)等距隔开隔秧板(3),两支承板(1)之间中部设置焊有倾斜焊接,其倾角与软盘钵体锥度相匹配的送秧叶片(26)的送秧轮焊合(4),其轴两端套有送秧轮套(27),并通过大端套(16)和小端套(8)分别与两侧支承板(1)定位,两个支承板(1)之间下部设有秧夹轴(17),秧夹轴(17)伸出端上装有滚轮支座(15),其伸出外端设有送秧滚轮轴(14),其上面空套有送秧滚轮(13),一侧支承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两个支承板(1)间后端设有载秧台(31),两个支承板(1)间上部即载秧台(31)的前端设有支承螺杆(28),其上固定与软盘钵体横向数量相对应的隔秧板(3),且用小隔套(2)等距隔开隔秧板(3),两支承板(1)之间中部设置焊有倾斜焊接,其倾角与软盘钵体锥度相匹配的送秧叶片(26)的送秧轮焊合(4),其轴两端套有送秧轮套(27),并通过大端套(16)和小端套(8)分别与两侧支承板(1)定位,两个支承板(1)之间下部设有秧夹轴(17),秧夹轴(17)伸出端上装有滚轮支座(15),其伸出外端设有送秧滚轮轴(14),其上面空套有送秧滚轮(13),一侧支承板(1)外侧中部设有送秧器组合(12),其下部设有拉簧(29)、限位板(30)所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其特征在于秧夹轴(17)是由其上设有的呈螺旋状等角度两个为一组的秧夹(18),秧夹(18)每件头部都套有秧夹套(20),每组两秧夹(18)中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光星张竟昂李晓林王玉平
申请(专利权)人: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