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437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包括隔热层、缓冲柱和保护膜层;隔热层为板状;保护膜层包裹于隔热层外部并对隔热层进行密封,保护膜层的边沿与隔热层之间预留连接缓冲柱的封边;缓冲柱为柱形,封边设有多个供缓冲柱设置的通孔,缓冲柱通过通孔与保护膜层相连接。缓冲柱由单个连接件或两个连接件组成,两个连接件在所述通孔处相互连接,粘结的结构更为牢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密封工序简单,密封效果良好,缓冲柱有损坏时可进行更换。缓冲柱有损坏时可进行更换。缓冲柱有损坏时可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的增大,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动汽车的电池自燃是目前引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一大因素。电动汽车的动力源通常是由多组电池芯共同组成的电池包,单个电池芯的损坏自燃很容易对电池包中其余电池芯也造成影响,增加整个电池包发生故障的几率。尤其是对于日常所用的锂电池,起火后会迅速蔓延,进一步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0003]由多组电池芯组合成的电池包中,电池芯与电池芯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同时,电动汽车的电池芯在快速的充放电过程中,也会因电池芯本身的急剧膨胀或者收缩造成电池芯之间相对的挤压晃动,容易造成电池芯的损坏。现有的电池芯之间的隔热缓冲件多是将起到缓冲作用的缓冲条或缓冲框与隔热层一同通过塑封膜进行塑封包裹,易造成塑封件表面的不平整,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在隔热层密封后于保护膜层上设置缓冲柱,保护膜层的密封工序简单,密封效果良好,缓冲柱有损坏时可进行更换。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层、缓冲柱和保护膜层;所述隔热层为板状;所述保护膜层包裹于隔热层外部并对所述隔热层进行密封,保护膜层的边沿与所述隔热层之间预留连接所述缓冲柱的封边;所述缓冲柱为柱形,所述封边设有多个供所述缓冲柱设置的通孔,所述缓冲柱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保护膜层相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封边的宽度为0.2~10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保护膜层的拐角为直角或圆角。
[000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柱由单个连接件或两个连接件组成,两个连接件在所述通孔处相互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单个连接件为柱体,所述柱体沿中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通孔中,柱体的表面通过涂覆胶黏剂粘结于所述通孔。
[0011]进一步的,两个连接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包括可穿过所述通孔的安装端和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的卡固端。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为圆台或沿轴向连接于一起的两个圆柱。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为圆台或沿轴向连接于一起的两个圆柱。圆台的顶端为所述安装端,圆台的底端为所述卡固端;沿轴向连接于一起的两个圆柱包括圆柱体A和圆柱体B,所述圆柱体B的直径大于圆柱体A的直径,所述圆柱体B为所述卡固端,所述圆柱体A
为所述安装端。
[0013]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为气凝胶毡,所述气凝胶毡包括二氧化硅气凝胶毡、氧化铝气凝胶毡和二氧化钛气凝胶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保护膜层包括聚酰亚胺薄膜、聚酯薄膜、聚氨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和云母纸中的一种或多种;缓冲柱材质包括硅橡胶、天然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氟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泡棉、珍珠棉、发泡聚丙烯和聚乙烯泡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0.02~10mm,所述缓冲柱的高度为0.05~11mm。
[0015]进一步的,缓冲柱的高度大于包裹有所述保护膜层的隔热层的厚度。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1、本技术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先将隔热层通过保护膜层直接密封,能够避免保护膜层内多个部件间由于不平整等原因造成的密封面褶皱及真空度欠缺;缓冲件设置于保护膜层的外部,便于单个缓冲件或多个缓冲件损坏时的更换;也可根据需求在封边的不同部位设置缓冲件;
[0018]2、缓冲件通过保护膜层封边上的通孔连接于保护膜层上,缓冲件安装时脆性较大的隔热层已经经过密封处理,其强度得以增强,避免在隔热层上直接粘附缓冲件造成的隔热层的损坏及掉粉,便于维持隔热层的完整度,隔热效果良好;
[0019]3、两个连接件组成的缓冲柱具有大小不一的直径,小直径的安装端穿过通孔相互胶黏连接,连接面平整,连接结构稳固;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卡固端通过大于通孔的直径卡固在通孔处,能够避免缓冲柱从保护膜层上滑脱。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为图1的A

A面剖视图;
[0022]图3为图1中缓冲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结构示意图二;
[0024]图5为图4的B

B面剖视图;
[0025]图6为图2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图;
[0026]图7为结构示意图三;
[0027]图8为图7的C

C面剖视图;
[0028]图9为图3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图。
[0029]其中,图中各标号为:1、隔热层;2、保护膜层;201、封边;3、通孔;4、缓冲柱;401、第一连接件;4011、安装端;4012、卡固端;40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1]实施例1
[0032]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图1、图2为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设置于电池包内部相邻的电池芯(电池芯体)之间,或设置于多个电池芯组装成的电池组块之间,
或设置于电池组块与电池包的外壳之间。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包括隔热层1、柱形的缓冲柱4和保护膜层2,隔热层1通过保护膜层2直接密封,能够避免保护膜层2内多个部件间由于不平整等原因造成的密封面褶皱及真空度欠缺;缓冲件设置于保护膜层2的封边201处,便于单个缓冲件或多个缓冲件损坏时的更换;同时还可根据需求在封边201的不同部位设置缓冲件。
[0033]隔热层1为3mm厚的长方体形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毡,保护膜层2为0.1mm厚的两片聚乙烯薄膜,缓冲柱4为圆柱形的硅橡胶。保护膜层2经塑封将隔热层1包裹于保护膜层2的内部,塑封后的保护膜层2的边沿与隔热层1之间的塑封边201设为封边201,封边201宽度为10mm,保护膜层2四周的封边201还合围成四边形;封边201上设置六个供缓冲柱4设置的通孔3,通孔3大小为5mm,六个通孔3分为对称的两组分设于两个对称的封边201上,即相对的两个封边201各设有三个通孔3;通孔3处均设有缓冲柱4,图3为缓冲柱4的结构示意图,缓冲柱4的直径为5mm,高度为5mm,缓冲柱4为单个连接件,此时的连接件即为缓冲柱4,缓冲柱4的一端穿过通孔3直至通孔3到达缓冲柱4的中间位置,使通孔3两侧的缓冲柱4的高度相同;最后在缓冲柱4和通孔3接触的地方涂覆胶黏剂进行胶黏加固。
[0034]实施例2
[0035]如图4、图5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包括隔热层1、缓冲柱4和保护膜层2,隔热层1通过保护膜层2直接密封,缓冲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层、缓冲柱和保护膜层;所述隔热层为板状;所述保护膜层包裹于隔热层外部并对所述隔热层进行密封,保护膜层的边沿与所述隔热层之间预留连接所述缓冲柱的封边;所述缓冲柱为柱形,所述封边设有多个供所述缓冲柱设置的通孔,所述缓冲柱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保护膜层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的宽度为0.2~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层的拐角为直角或圆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由单个连接件或两个连接件组成,两个连接件在所述通孔处相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连接件为柱体,所述柱体沿中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通孔中,柱体的表面通过涂覆胶黏剂粘结于所述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用隔热缓冲件,其特征在于:两个连接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喜宗张珂董会娜马金苗唐凯林祥成杨艳丽张继承张东生
申请(专利权)人:巩义市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