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AC逆变升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4178 阅读:9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背光电源电路领域,提供了一种DC-AC逆变升压电路,包括升压变压器,还包括:产生脉宽调制信号的背光控制单元;与所述背光控制单元的脉宽调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的半桥驱动芯片;与所述半桥驱动芯片连接并受其控制交替导通和关闭的两个开关器件,所述两个开关器件中的第一开关器件接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电压信号,并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以及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连接的电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升压转换为液晶屏等的背光灯所需的驱动高压,减去传统升压前的直流降压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背光电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C-AC逆变升压电路
技术介绍
为了给液晶屏等的背光灯提供高压供电,现有的逆变升压电路通常是将 12V、 24V等低压直流电升压产生背光驱动所需的1000V等高压交流电,而为 了生成12V、 24V等低压直流电,现有的逆变升压电路还需要先通过直流-直 流(DC-DC)电路将较高压直流电通过降压转换成低压直流电,这就使得整 个背光驱动电路的实现较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对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值 精确度要求较高,从而也降低了电路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C - AC逆变升压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 背光驱动电路需要先后通过DC-DC和DC-AC两级电路来产生背光驱动高 压,使得电路实现的成本较高且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DC-AC逆变升压电路,包括升压变压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产生脉宽调制信号的背光控制单元;与所述背光控制单元的脉宽调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的半桥驱动芯片; 与所述半桥驱动芯片连接并受其控制交替导通和关闭的两个开关器件,所 述两个开关器件中的第一开关器件接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电压信号,并 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与所述升压变 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以及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连接的电容。本技术通过将从PFC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直接升压转换为点亮液晶屏等的背光灯所需的驱动高压,从而减去了传统升压前的DC-DC降压过程,不 仅降低成本,还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DC-AC逆变升压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直流-交流(DC-AC)逆变升压电路通过将从功率因 数校正(PFC)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直接升压转换为点亮液晶屏等的背光灯所 需的驱动高压,减去了传统升压前的DC-DC降压过程,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还可以提高效率。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DC - AC逆变升压电路的电路图,详述如下 背光控制芯片IC2的IN1端和IN2端分别接电阻Rll和电阻R12的一端, 电阻Rll的另一端接隔离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1,电阻R12的另一 端则接隔离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2。隔离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共有 2组,其中,第一组次级绕组的同名端3分别接电阻R6和电阻R7的一端,第 二组次级绕组的异名端4分别接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第一组次级绕组 的异名端和第二组次级绕组的同名端则接热地,电阻R7和电阻R10的另一端 也接热地。电阻R6的另一端与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N型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5接电源电压VCC,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则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同接信号端Sl,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热地;电阻R9的另一端 与P型三极管Q5的基极以及N型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 经电阻R8接电源电压VCC,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则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同接 信号端S2,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热地。信号端S1、 S2再分别连"^妄半桥驱动芯片IC1的HIN、 LIN端,半桥驱动芯 片IC1的VCC端以及二极管D0的正极接电源VCC, 二极管DO的负极则分别 接半桥驱动芯片IC1的VB端以及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 一端接半桥驱 动芯片IC1的VS端,半桥驱动芯片IC1的COM端接热地。半桥驱动芯片IC1的HO端接电阻Rl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则分别接 MOS管Ql的栅极、电容Cl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ZD1的 负极,电容Cl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则与半桥驱动 芯片IC1的VS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还经电容C4接热地。半桥驱动芯片 IC1的LO端则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则分别接MOS管Q2的栅 极、电容C2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电容C2和 电阻R4的另 一端以及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则接热地。MOS管Ql的源极与MOS管Q2的漏极则与升压变压器Tl的初级绕组的 异名端1连接,MOS管Ql的漏极接信号端PF, MOS管Q2的源极接热地, 升压变压器Tl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2则经电容C5接热地。升压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与背光灯连接,共有2组,其中第一组次级绕 组的异名端3以及第二组次级绕组的同名端4分别接信号端HVOl、 HV02, 而第一组次级绕组的同名端5以及第二组次级绕组的异名端6则分别接信号端 A、 B。信号端A又分别与电阻R15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l的 正极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及二极管D3的正极接冷地;信号端B则分别与 电阻R16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阻R16的 另 一端及二极管D4的正极接冷地。二极管Dl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接电阻R13、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背光控制芯片IC2的I—SNS 端连4妄,电阻Rl 4的另 一端则4妄冷地。背光控制芯片IC2的IN1端和IN2端输出的两路相位相差180。的脉冲宽度 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信号经隔离变压器T2进行冷热地隔离 后,分别经三极管Q3、 Q4组成的无输出变压器(Output Transformerless, OTL ) 功放电路,以及三极管Q5、 Q6组成的OTL功放电路增强驱动能力后,通过信 号端Sl、 S2传输至半桥驱动芯片IC1。半桥驱动芯片IC1则根据输入的PWM信号驱动MOS管Q1、Q2交替导通。 当Ql导通、Q2不导通时,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输出的直流(DC)电压 信号将通过信号端PF,经Ql传输至变压器Tl的初级绕组,推动变压器Tl工 作,同时对电容C5进行充电,而当Q1不导通、Q2导通时,电容C5、 Tl的 初级绕组以及Q2则构成了一个放电回路,通过对电容C5上的电压进行放电来 继续推动变压器Tl工作,从而变压器Tl在MOS管Ql、 Q2交替导通的过程 中,在次级绕组上产生两路相位相差180。的高压正弦交流(AC)信号,分别通 过信号端HVOl、 HV02传输至液晶屏等的背光灯,以提供高压驱动。在上述半桥驱动芯片IC1控制Q1、Q2交替导通的过程中,稳压二极管ZD1、 ZD2将分别对Q1、 Q2的栅极电压进行过压保护,电容C1和电阻R2并联组成 的电路则是在MOS管Ql不导通时,对其栅极电荷进行力文电,电容C2和电阻 R4组成的电路则在Q2不导通时,对其栅极电荷进行放电,而上述半桥驱动芯 片IC1的VS端则作为HO参考地。在变压器T1输出高压AC信号的同时,变压器T1还通过信号端A、 B输 出两路电流信号,分别经二极管D3、电阻R15组成的电流检测电路以及二极 管D4、电阻R16组成的电流^^测电路对电流进行检测后,再分别经二极管Dl 、 D2进行整流后,反馈给背光控制芯片IC2,背光控制芯片IC2将根据反馈的电 流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DC-AC逆变升压电路,包括升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    产生脉宽调制信号的背光控制单元;    与所述背光控制单元的脉宽调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的半桥驱动芯片;    与所述半桥驱动芯片连接并受其控制交替导通和关闭的两个开关器件,所述两个开关器件中的第一开关器件接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电压信号,并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异名端连接;以及    与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同名端连接的电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奇峰王俊永袁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