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手持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82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手持部,包括拨杆、从动轮、主动轮、同步带、钢丝以及同步带调节器。同步带调节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同步带调节器处于第一位置时,同步带调节器与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同步带调节器处于第二位置时同步带调节器与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同步带调节器处于第一位置时,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大于同步带调节器处于第二位置时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轮传动的结构,使内窥镜手持部的整体结构更加契合人体手掌的人因工程分析,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操作的同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利于推广使用。利于推广使用。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手持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窥镜
,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手持部。

技术介绍

[0002]医疗内窥镜的手持部,也称操作部,为内窥镜的关键部分。每家公司的手持部都有各自的特点,一般都由多股极细的钢丝缠绕在线轮上,通过拨动线轮旋转的方式,使线轮带动钢丝以传动内窥镜前端的弯曲部,实现内窥镜前端弯曲至任意角度。
[0003]内窥镜手持部的结构特点一般取决于两大因素:
[0004]一、操作方式契合人的手掌:内窥镜的手持部,是医生操作内窥镜的焦点,一款舒适、轻便的内窥镜手持部,直接关系到需要使用内窥镜的手术的难易程度。因此,内窥镜手持部一般需契合人体手掌的人因工程分析。
[0005]二、内窥镜手持部内部的传动结构:不同的内窥镜,其弯曲角度不同,弯曲部需要的力矩也不同;对于部分内窥镜,手术时需要内窥镜前端弯曲后在任意角度停下,在手柄中需要特殊的锁紧机构。
[0006]那么,内窥镜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医疗仪器,在设计、制造和使用内窥镜手持部时便存在如下问题:内窥镜手持部的形状、尺寸要求制约了内窥镜手持部内部的结构,为满足内窥镜手持部的结构要求,需要在狭窄的区域布置较多的精密结构件,这会导致其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高昂;医护人员在使用内窥镜做实验或者手术时,要在能够看到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的同时,注意不能松开手上的内窥镜操控,若操作方式复杂便会使得操作者的手很累。
[0007]因此,在设计内窥镜手持部结构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怎样设计内窥镜握持部的结构以及握持部与插线部的连接关系,才能在实现内窥镜更可靠的定位的同时,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操作并具备高可靠性的内窥镜手持部。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手持部,包括壳体和镜头调节装置,所述镜头调节装置包括: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钢丝以及同步带调节器。
[0011]所述拨杆活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所述拨杆伸出所述壳体。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以及钢丝均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均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拨杆与所述主动轮相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随着所述拨杆的运动而转动。所述同步带分别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相连接,所述从动轮随着所述主动轮转动而转动。所述钢丝固定在所述从动轮上,所述钢丝随着所述从动轮的转动而移动。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相配合,且所述同步带调节器至少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0012]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
摩擦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
[0013]其中,本专利技术采用主动轮、从动轮和同步带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选择不同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尺寸,从而获得不同的镜头调节灵敏度。例如:在对尿道、胆道等人体自然通道进行观察、诊断和摄影,所述从动轮的尺寸可以大于所述主动轮,使镜头调节更加灵活以方便观察到人体的整体形貌;在需要配合钬激光、取样钳等其他医疗器械对人体自然通道进行手术治疗、取样(如碎石、取石、活检等)时,所述从动轮的尺寸则可以小于所述主动轮,使镜头调节的幅度降低从而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
[0014]优选地,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配合结构,和/或,所述调节轮的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对应开设的槽中,所述调节轮的轴与所述壳体的槽的接触面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调节轮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摩擦力。
[0015]优选地,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包括调节轮,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粗糙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光滑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轮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衔接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且为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第一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第二突出部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附近的外周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此时,所述调节轮可以为凸轮或其他任意符合上述特征的结构。
[0018]根据另外一些具体且优选实施方式,沿着所述调节轮的外周方向,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的抵设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距离呈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最大;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最小。采用上述调节轮的结构,其目的在于,在医护人员操作内窥镜时,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调节轮来对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进行调节,这样能使医护人员对内窥镜的操控更加方便、简单。
[0019]更进一步的,所述突出部结构可以与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结合: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为粗糙面,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为光滑面,从而提高所述调节轮对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的调节的可靠性。
[0020]通过采用本申请的结构,即使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被调节至最
大,所述调节轮也不会将整个镜头调节装置锁死,防止内窥镜的镜头处于人体内部时,由于镜头调节装置的锁死使镜头结构过硬,从而导致镜头在人体内发生折断或镜头划伤人体组织等医疗事故的发生。
[00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同步带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带面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带面。所述同步带通过所述第一带面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连接,所述调节轮可以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一带面相接触,也可以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相接触。当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的第一带面相接触时,所述调节轮仅适用于上述的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而当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与所述调节轮相接触时,所述调节轮则可以适用于上述的突出部结构或上述的突出部结构与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的方案结合的结构。因此,所述调节轮和所述同步带的第二带面相接触的方案更为优选。
[0022]更加优选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手持部,包括壳体和镜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调节装置包括:拨杆,所述拨杆活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所述拨杆伸出所述壳体;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拨杆与所述主动轮相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随着所述拨杆的运动而转动;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同步带,所述同步带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同步带分别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相连接,所述从动轮随着所述主动轮转动而转动;钢丝,所述钢丝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钢丝固定在所述从动轮上,所述钢丝随着所述从动轮的转动而移动;同步带调节器,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相配合,所述同步带调节器至少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同步带调节器与所述同步带之间的摩擦力;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大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拨杆活动所受到的阻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手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配合结构;和/或,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包括调节轮,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手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的轴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对应开设的槽中,所述调节轮的轴与所述壳体的槽的接触面之间具有能够防止所述调节轮随着所述同步带的运动而转动的摩擦力。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手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的外周面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粗糙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所述同步带调节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轮的光滑面与所述同步带相抵设。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手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轮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调节轮的转动轴心线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同步带调节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新胡嘉俊付昊东
申请(专利权)人:瑞惜康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