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17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多层换热管层,每层换热管层均由多个螺旋形的换热管组成,多层换热管层依次套接;其中,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直径逐渐增大。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绕管式换热器螺旋直径较小的换热管层采用大管径换热管,螺旋直径较大的换热管层采用小管径换热管,平衡流体通过绕管式换热器的压降的同时,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体积,进而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工成本,降低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充注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压降起伏小和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不可兼得的情况,实现了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小型化。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管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绕管式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绕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绕管式换热器是干式壳管换热器的一种,目前其多个换热管层基本采用等径换热管,即每个换热管层的换热管径均相同,但换热管小管径化是绕管式换热器的发展趋势,设计时换热管选择小管径有利于材料成本下降及降低系统冷媒充注量,但选择小管径换热管后如果要保持换热管层压降不变,换热管层的换热管数量则增多,选择换热管的管径越小,换热管数量增加得越多,小管径换热管方案材料成本下降但制造成本增加,且由于换热管数量增多,会导致压降变化幅度较大,结构变得更复杂,综合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小管径绕管式换热器加工成本高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多层换热管层,每层换热管层均由多个螺旋形的换热管组成,多层换热管层依次套接;其中,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直径逐渐增大。
[0005]进一步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流程长度逐渐增大。
[0006]进一步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数量逐渐减小。
[0007]进一步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螺距逐渐减小。
[0008]进一步地,对于任意一层换热管层,换热管的外径为D,换热管的数量为N,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隙为A,换热管的螺距为L,其中,L=(D+A)N。
[0009]进一步地,相邻两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旋向相反。
[0010]进一步地,对于任意一层换热管层,换热管包括相对设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多个换热管的进口端的圆心均位于第一平面上,多个换热管的出口端的圆心均位于第二平面上,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均垂直于绕管式换热器的轴线。
[0011]进一步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三层换热管层。
[0012]进一步地,绕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卡接结构,每层换热管层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多个卡槽,每个卡槽内卡接一个换热管,以将同一换热管层内的相邻两个换热管间隔开。
[0013]进一步地,卡接结构包括间隔条和多个间隔柱,多个间隔柱间隔设置在间隔条上,任意相邻两个间隔柱之间的区域形成卡槽;其中,间隔柱为回转体,间隔柱的轴线垂直于间
隔条,间隔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绕管式换热器的轴线;或,卡接结构包括间隔条和多个间隔件,多个间隔件间隔设置在间隔条上,任意相邻两个间隔件之间的区域形成卡槽,卡槽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位于间隔条的两侧;其中,卡槽的延伸方向和间隔条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间隔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绕管式换热器的轴线。
[0014]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多层换热管层,每层换热管层均由多个螺旋形的换热管组成,多层换热管层依次套接;其中,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中的换热管的直径逐渐增大。采用该方案,使得换热管层的螺旋直径和换热管的直径成反比,将绕管式换热器的压降起伏控制在小幅度起伏范围内的同时,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工成本,实现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具体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的螺旋直径逐渐减小,多层换热管层的压降逐渐增大,而换热管层的压降和换热管的管径成反比,换热管管径越大换热管层的压降越小,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绕管式换热器螺旋直径较小的换热管层采用大管径换热管,螺旋直径较大的换热管层采用小管径换热管,平衡流体通过绕管式换热器的压降的同时,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体积,进而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工成本,降低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充注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压降起伏小和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不可兼得的情况,实现了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中换热管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的侧视图;
[0018]图3示出了图2的剖视图;
[0019]图4示出了图1的另一视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0、换热管层;11、第一换热管层;12、第二换热管层;13、第三换热管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多层换热管层10,每层换热管层10均由多个螺旋形的换热管组成,多层换热管层10依次套接;其中,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10中的换热管的直径逐渐增大。
[0024]采用本实施例,使得换热管层10的螺旋直径和换热管的直径成反比,将绕管式换热器的压降起伏控制在小幅度起伏范围内的同时,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工成本,实现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具体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10的螺旋直径逐渐减小,多层换热管层10的压降逐渐增大,而换热管层10的压降和换热管的管径成反比,换热管管径越大换热管层10的压降越小,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绕管式换热器螺旋直径较小的换热管层10采用大管径换热管,螺旋直径较大的换热管层10采用小管径换热管,平衡流体通过绕管式换热器的压降的同时,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体积,进而减小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工成本,降低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冷媒充注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压降起伏小和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不可兼得的情况,实现了绕管式换热器小型化。
[0025]具体地,压降为流体压降,即流体在换热管中流动时由于能量损失而引起的压力降低。
[002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多个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7]进一步地,在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换热管层10中的换热管的流程长度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层10具有一定的长度,通过使换热管层10中的换热管的流程长度变大,可以实现用较少数量的换热管组成换热管层10,进一步降低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多层换热管层(10),每层所述换热管层(10)均由多个螺旋形的换热管组成,多层所述换热管层(10)依次套接;其中,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所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所述换热管层(10)中的所述换热管的直径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所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所述换热管层(10)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流程长度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所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所述换热管层(10)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的外周面到所述绕管式换热器轴线的方向上,多层所述换热管层(10)中的所述换热管的螺距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对于任意一层所述换热管层(10),所述换热管的外径为D,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N,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隙为A,所述换热管的螺距为L,其中,L=(D+A)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所述换热管层(10)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旋向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对于任意一层所述换热管层(10),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法史俊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