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254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54
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包括带有万向轮的底座,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座板左右侧分别设置有扶手,座板后侧设置有靠板,靠板后侧设置有可调节竖直位置的挂架,所述靠板中部开有按摩槽,所述按摩槽后侧设置有一个可调节竖直位置的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前侧设置有一个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内设置有一个可左右往复运动的左右套,所述左右套内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左右套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的往复板,所述往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往复板运动而转动的按摩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在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存在的费时费力、按摩效率低的问题。按摩效率低的问题。按摩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

技术介绍

[0002]内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小儿科等等等。呼吸内科:包括的疾病有感冒、肺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哮喘、肺癌、肺心病、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气胸、肺脓肿、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疾病。
[0003]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对内科患者进行治疗时,常辅以按摩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目前的按摩均是医护人员手动对患者进行按摩,不但耗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时间,而且按摩时间长,效率低,不利于持续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在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存在的费时费力、按摩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包括带有万向轮的底座,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座板左右侧分别设置有扶手,座板后侧设置有靠板,靠板后侧设置有可调节竖直位置的挂架,所述靠板中部开有按摩槽,所述按摩槽后侧设置有一个可调节竖直位置的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前侧设置有一个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内设置有一个可左右往复运动的左右套,所述左右套内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左右套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的往复板,所述往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往复板运动而转动的按摩盘,所述按摩盘前侧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按摩珠;
>[0007]所述靠板前侧的座板设置有左右两个可调节左右位置的遮挡板;所述扶手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绑带。
[0008]优选的,所述座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滑轨,两个所述遮挡板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左右侧;所述滑轨的左右侧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用于固定所述遮挡板的锁止螺钉;所述遮挡板的侧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拉手。
[0009]优选的,所述靠板后侧的座板固定连接有左右两个竖套;所述挂架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末端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滑动连接于任意所述竖套内;所述竖套上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竖杆和竖套的定位螺钉。
[0010]优选的,所述底座后侧转动连接有一个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左右侧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双向螺杆的左侧同轴固定连接有升降轮,所述双向螺杆的左右侧分别螺纹连接有左螺块和右螺块,所述左螺块和右螺块的前后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升降导杆,所述升降导杆均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0011]所述左螺块顶部铰接有左摆杆,所述右螺块顶部铰接有右摆杆,所述左摆杆和右
摆杆完全相同,所述左摆杆末端铰接于所述升降座底部右侧,所述右摆杆末端铰接于所述升降座底部左侧。
[0012]优选的,所述升降座下部固定连接有电机和内齿圈,所述电机的转轴的回转轴线和所述内齿圈的回转轴线共线;所述固定套和所述升降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有转臂,所述转臂末端转动连接有一个小齿轮,所述小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连接;所述往复板下侧转动连接于所述小齿轮端面非圆心位置;所述左右套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往复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左右套内。
[0013]优选的,所述左右套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往复板上侧转动连接有一个按摩齿轮轴,所述按摩齿轮轴和所述齿条啮合连接;所述按摩齿轮轴和所述按摩盘同轴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装置通过设置座椅配合挂架和按摩盘的结构,使得患者在输液时可以进行背部按摩,既能将医护人员从繁重的按摩中解放出来,而且合理地利用了患者输液的时间,降低了对患者时间的占用。
[0016]2、本装置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按摩盘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及自转,能在患者输液时通过按摩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第一轴测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第二轴测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双向螺杆及其连接部件的轴测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升降座的轴测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电机及其连接部件的轴测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的按摩盘及其连接部件的轴测图。
[0023]附图中:1

底座、2

万向轮、3

座板、4

扶手、5

绑带、6

靠板、7

按摩槽、8

遮挡板、9

竖套、10

竖杆、11

横杆、12

挂架、13

升降座、14

按摩盘、15

按摩珠、16

滑轨、17

锁止螺钉、18

拉手、19

双向螺杆、20

升降轮、21

升降导杆、22

左螺块、23

右螺块、24

左摆杆、25

右摆杆、26

靠架、27

按摩齿轮轴、28

往复板、29

左右套、30

齿条、31

固定套、32

内齿圈、33

电机、34

转臂、35

小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包括带有万向轮2的底座1,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3,座板3左右侧分别设置有扶手4,座板3后侧设置有靠板6,靠板6后侧设置有可调节竖直位置的挂架12,所述靠板6中部开有按摩槽7,所述按摩槽7后侧设置有一个可调节竖直位置的升降座13,所述升降座13前侧设置有一个固定
套31,所述固定套31内设置有一个可左右往复运动的左右套29,所述左右套29内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左右套29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的往复板28,所述往复板28的前侧上部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往复板28运动而转动的按摩盘14,所述按摩盘14前侧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按摩珠15;
[0026]所述靠板6前侧的座板3设置有左右两个可调节左右位置的遮挡板8;所述扶手4上分别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包括带有万向轮(2)的底座(1),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3),座板(3)左右侧分别设置有扶手(4),座板(3)后侧设置有靠板(6),靠板(6)后侧设置有可调节竖直位置的挂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板(6)中部开有按摩槽(7),所述按摩槽(7)后侧设置有一个可调节竖直位置的升降座(13),所述升降座(13)前侧设置有一个固定套(31),所述固定套(31)内设置有一个可左右往复运动的左右套(29),所述左右套(29)内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左右套(29)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的往复板(28),所述往复板(28)的前侧上部设置有一个可随着往复板(28)运动而转动的按摩盘(14),所述按摩盘(14)前侧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按摩珠(15);所述靠板(6)前侧的座板(3)设置有左右两个可调节左右位置的遮挡板(8);所述扶手(4)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绑带(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3)顶部固定连接有滑轨(16),两个所述遮挡板(8)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16)左右侧;所述滑轨(16)的左右侧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用于固定所述遮挡板(8)的锁止螺钉(17);所述遮挡板(8)的侧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拉手(18)。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西医结合内科辅助治疗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板(6)后侧的座板(3)固定连接有左右两个竖套(9);所述挂架(12)固定连接有横杆(11),所述横杆(11)末端固定连接有竖杆(10),所述竖杆(10)滑动连接于任意所述竖套(9)内;所述竖套(9)上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竖杆(10)和竖套(9)的定位螺钉。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西医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凌华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