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939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将原料混合,加入添加剂,再加入水进行搅拌,得到预备砼;安装受力主筋,对预应力筋进行拉伸;安装锁筋板、模板;绑扎分布筋;绑扎吊钩及安装洞口预埋件;浇筑预备砼,将砼铺滩均匀,并振捣,使其密实;待达到初凝状态后后撤出锁筋板,再进行养护;最后进行剪筋、拆模,起吊堆放。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生产所得到的叠合板具有较大的刚度,承载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多种不同荷载要求的建筑需要。所述叠合板质量轻、体积小,运输方便。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环保、节能、可持续,完全符合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完全符合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住宅因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可循环利用,便于模数化设计、标准化制作、系列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易形成装配集成的绿色生态住宅。目前制约钢结构住宅发展的瓶颈主要为楼板(或屋面板)及内外墙体(板)。常用的钢结构住宅楼板为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和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现浇混凝土楼板成本低,需现场支设模板和脚手架、现场污染严重且工期较长,不易形成钢结构住宅装配化;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可节省模板和脚手架,但因压型钢板需涂刷防火涂料,并加设吊顶,成本较高,不利于钢结构住宅的良性发展。
[0003]预应力叠合板的出现,克服了以上两种楼板的不足,实现了免模板、整体性好、施工方便、工期短、成本低的优势。然而常规的预应力叠合板结构平面形式简单,厚度一般只有6cm,其刚度和承载力在完成叠合层浇筑前属于半成品或不稳定状态,所以出现裂缝是预应力叠合板的质量通病。此外,由于叠合板的厚度一般比较薄,在板跨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刚度不足,预制部分在承担施工荷载时跨中挠度偏大,而且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交接面的力学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通过本方法得到的预应力叠合板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期裂痕的出现。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环保、节能、可持续,完全符合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步骤1,将煤矸石细粉、硫铝酸盐水泥、大颗粒再生骨料混合,加入添加剂,再加入水进行搅拌,得到预备砼;
[0007]步骤2,安装受力主筋,对预应力筋进行拉伸,并进行应力检测;安装锁筋板、模板;绑扎分布筋;绑扎吊钩及安装洞口预埋件;
[0008]步骤3,向模具中浇筑步骤1中所得到的预备砼,将砼铺滩均匀,并振捣,使其密实,并且无气泡、无蜂窝;待达到初凝状态后后撤出锁筋板,再进行养护;
[0009]步骤4,当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的砼立方体抗压强度75%时,进行预应力筋放张,然后进行剪筋、拆模,起吊堆放。
[0010]具体的,所述的煤矸石细粉,控制其粒径并选择小于3mm。所述的大颗粒再生骨料用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制成的骨料,控制其粒径并选择大于4.75mm的颗粒。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这种骨料,其表面粗糙、多棱角、比表面积大、吸水量大,因此,用其配制混凝土时单位用水量比普通混凝土大,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也大。本专利技术所选用的大颗粒再
生骨料,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大约相当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2/3左右。
[0011]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步骤1中,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为:煤矸石细粉30~40份、硫铝酸盐水泥8~10份、大颗粒再生骨料25~30份、添加剂2~5份、水20~30份。本专利技术制备预备砼的整体配方,以及添加剂的加入,使得各物质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拌合材料的保水性及工作性。
[0012]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步骤1中,所述的添加剂是将1~3份膨胀聚苯乙烯泡沫颗粒、1~2份硅酸钠与偶联剂混合,再加入20~30份丙烯酸乳液,进行搅拌,即得到。本专利技术添加剂中,加入了聚苯乙烯泡沫颗粒,可以起到填充和降低容重的作用。同时,硅酸钠与丙烯酸乳液等组分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激发硫铝酸盐水泥、煤矸石细粉的凝胶活性。
[0013]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步骤2中,主筋间距应均匀,安装时先人工调直,让主筋的初始状态一致,以保证整体张拉后,各根钢丝应力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预应力钢丝采用一次性张拉工艺,即0~1.03σcon,σcon=0.8fptk。主筋张拉后,每台座抽检不少于5根钢筋的实际张拉应力。张拉应力允许偏差控制在
±
5%内。
[0014]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步骤3中,所述的砼的坍落度控制在6~8cm。所述的浇筑,薄板表面划痕深度不得低于4mm,砼浇筑完毕。所述的养护,采用蒸汽养护;升温速度28~30℃/h,恒温养护阶段,温度控制在80~90℃,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要求时即可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让薄板缓慢降温,避免混凝土薄板因温度突变而产生收缩裂缝。
[0015]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步骤4中,凝土试块强度达到标养强度70~75%后,剪断预应力钢筋,借助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使混凝土产生预应力。
[0016]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方案,在步骤3中,所述的预备砼,分三次加入,每次的加入量的比例为:1:2:1,每次加入的间隔时间为30~45分钟。
[0017]具体的,所述的步骤3,加入预备砼,振捣,使其密实,并且无气泡、无蜂窝,30分钟后,浇筑预备砼,重复振捣步骤;30分钟后,再次浇筑预备砼,重复振捣步骤。三次加入的预备砼的比例为:1:2:1。
[0018]更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方案,对添加剂做改进,所述的添加剂将1~3份膨胀聚苯乙烯泡沫颗粒、1~2份硅酸钠、0.01~0.02份硫代硫酸铵与偶联剂混合,再加入20~30份丙烯酸乳液,进行搅拌,即得到。原添加剂为添加剂a,改进后的添加剂为添加剂b。采用添加剂a得到的预备砼为预备砼a;采用添加剂b得到的预备砼为预备砼b。
[0019]具体的,所述的步骤3,第一次加入预备砼b,振捣,使其密实,并且无气泡、无蜂窝,30分钟后,第二次浇筑预备砼a,重复振捣步骤;30分钟后,第三次浇筑预备砼b,重复振捣步骤。三次加入的预备砼的比例为:1:2:1。
[0020]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生产所得到的叠合板具有较大的刚度,承载性能良好。所述叠合板的荷载适用性较强,除预制带肋薄板和叠合层自重外,其允许附加荷载可为每平方0kN~10.0kN,能够满足多种不同荷载要求的建筑需要。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生产所得的叠合板耐久性较好,不会出现裂缝或减小裂缝宽度,因而可以减少大气或侵蚀性介质对钢筋的侵蚀,从而延长构件的使用期限。
[0022]本专利技术经济效益高。模板工程是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相对严重的一个环节,这种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设置模板支撑,具有经济环保的优点。预制底板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施工过程中部分机械化,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0023]本专利技术选用再生骨料,对现有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具体绿色环保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此外,所述叠合板质量轻、体积小,因此运输十分方便。
[0024]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方案,在解决叠合板出现裂缝的问题,以及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的交接面的力学问题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份数、比例等,均指质量份数、质量比。
[0027]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煤矸石细粉、硫铝酸盐水泥、大颗粒再生骨料混合,加入添加剂,再加入水进行搅拌,得到预备砼;步骤2,安装受力主筋,对预应力筋进行拉伸,并进行应力检测;安装锁筋板、模板;绑扎分布筋;绑扎吊钩及安装洞口预埋件;步骤3,向模具中浇筑步骤1中所得到的预备砼,将砼铺滩均匀,并振捣,使其密实,并且无气泡、无蜂窝;待达到初凝状态后后撤出锁筋板,再进行养护;步骤4,当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的砼立方体抗压强度75%时,进行预应力筋放张,然后进行剪筋、拆模,起吊堆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煤矸石细粉,控制其粒径并选择小于3mm;所述的大颗粒再生骨料用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制成的骨料,控制其粒径并选择大于4.75mm的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为:煤矸石细粉30~40份、硫铝酸盐水泥8~10份、大颗粒再生骨料25~30份、添加剂2~5份、水20~30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预应力叠合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添加剂是将1~3份膨胀聚苯乙烯泡沫颗粒、1~2份硅酸钠与偶联剂混合,再加入20~30份丙烯酸乳液,进行搅拌,即得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剑森朱丹汤毅文翟一鸣郭文双潘正良徐德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华江幸福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