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壳类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825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7
本申请涉及金属型浇铸模具领域,公开了一种压壳类模具,其一种压壳类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下模上开设有下模腔,上模上开设有上模腔,合模时下模腔与上模腔连通,下模上开设有多个滑孔,每个滑孔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复位杆,下模上穿设若干顶杆;下模固定设置在位于自身底部的底架上,底架内部设置有复位板,复位板与下模之间固定设置若干复位弹簧,复位杆穿设底架并与复位板固定连接,顶杆穿设底架并与复位板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下模靠近上模的一侧设置下定位平面,上模靠近下模的一侧设置上定位平面,合模时,下定位平面与上定位平面贴合,滑孔开设在下定位平面上。本申请具有减小压壳类零件成型后的飞边的效果。压壳类零件成型后的飞边的效果。压壳类零件成型后的飞边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壳类模具


[0001]本申请涉及金属型浇铸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壳类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浇铸成型又称铸造,是将已准备好的浇铸原料注人模具中使其固化,获得与模具型腔相似的制品。
[0003]浇铸的制品成型后需要利用顶杆将产品顶出,脱模后为了继续浇铸,顶杆必须回到原来位置,为此模具需设置复位装置,一般利用与定模之间通过弹簧连接的推板进行复位,但在大型模具中,由于弹簧的弹力无法将推板推回复位,此时会在推板上设置复位杆,复位杆与顶杆平行设置,在合模时利用动模推动复位杆滑动,使推板连同顶杆同步复位。
[0004]现有一种压壳类浇铸模具,参照图1,包括下模1和上模2,下模1上开设有多个滑孔12,每个滑孔12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复位杆3,其中有部分滑孔12位于分型面上。在合模时,上模2推动复位杆3滑动复位。
[0005]复位杆需要复位至顶端与分型面齐平,才能保证下模的分型面和上模的分型面紧密贴合,一般压壳类的分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因此复位杆的顶端要根据分型面的曲面形状做随形结构。
[0006]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上模的分型面与复位杆顶端抵触,由于复位杆顶端为曲面,则会导致自身受力不均,长时间使用后,复位杆顶端的边缘处容易产生磨损和变形,同时复位杆变形的位置会受模具内部的高温影响产生涨大,并凸出复位杆本体外部,导致复位杆无法退回至滑孔内部,使合模后下模的分型面和上模的分型面之间存在间隙,使最终成型的产品飞边大,需要再加工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减小压壳类零件成型后的飞边,本申请提供一种压壳类模具。
[000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压壳类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压壳类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上开设有下模腔,所述上模上开设有上模腔,合模时所述下模腔与所述上模腔连通,所述下模上开设有多个滑孔,每个所述滑孔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复位杆,所述下模上穿设若干顶杆;
[0010]所述下模固定设置在位于自身底部的底架上,所述底架内部设置有复位板,所述复位板与所述底架之间固定设置若干复位弹簧,所述复位杆穿设所述底架并与所述复位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穿设所述底架并与所述复位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模靠近所述上模的一侧设置下定位平面,所述上模靠近所述下模的一侧设置上定位平面,合模时,所述下定位平面与所述上定位平面贴合,所述滑孔开设在所述下定位平面上。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滑孔开设在下定位平面上,合模时下定位平面与上定位平面贴合,复位杆顶端从原来的曲面改成平面,下模和上模的接触面更大更均衡,上定位
平面与复位杆水平的顶端直接接触,复位杆受力更加均匀,不容易造成边缘磨损和变形,从而减小复位杆变形的位置受高温影响产生涨大,凸出复位杆本体外部的可能性,使复位杆正常复位,最终减小成型产品的飞边,无需再加工。
[0012]可选的,所述复位杆的顶端呈圆台设置。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复位杆的顶端呈圆台设置,减小复位杆的顶端边缘处产生形变后凸出本体的可能性。
[0014]可选的,所述下定位平面上还设置有若干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竖直设置,所述上定位平面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孔插接配合。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合模时利用导向柱与导向孔的插接配合,使下模和上模合模更加精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0016]可选的,其中一个所述导向柱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导向孔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插接配合。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块对上模进一步定位,使下模和上模合模更精准。
[0018]可选的,所述定位块呈方形设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方形的定位块可加强对上模的定位效果,使合模时下模和上模配合更加稳定。
[0020]可选的,每个所述复位弹簧内均穿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与所述底架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底端与所述复位板固定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对复位板的滑动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减小复位杆滑动时产生偏移的可能性。
[0022]可选的,所述伸缩杆底端穿设所述复位板,并设置有限位头,所述限位头与所述复位板抵触。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头对复位板起到限位的效果,使复位板不易脱离底架。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1.将滑孔开设在下定位平面上,合模时使下定位平面与上定位平面贴合,复位杆顶端从原来的曲面改成平面,下模和上模的接触面更大更均衡,上定位平面与复位杆水平的顶端直接接触,复位杆受力更加均匀,不容易造成边缘磨损和变形,从而减小复位杆变形的位置受高温影响产生涨大,凸出复位杆本体外部的可能性,使复位杆实现正常复位,最终减小成型产品的飞边,无需再加工;
[0026]2.将复位杆的顶端呈圆台设置,减小复位杆的顶端边缘处产生形变后凸出本体的可能性;
[0027]3.在合模时利用导向柱与导向孔的插接配合,使下模和上模合模更加精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申请
技术介绍
中压壳类浇铸模具的爆炸图。
[0029]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体现复位杆位置的爆炸图。
[0031]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体现上模腔位置的爆炸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下模;11、下模腔;12、滑孔;13、下定位平面;2、上模;21、上模腔;22、上定位平面;23、导向孔;231、定位槽;3、复位杆;4、底架;5、复位板;52、伸缩杆;51、复位弹簧;6、顶杆;7、导向柱;71、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附图2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压壳类模具。参照图2、图3和图4,一种压壳类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2,下模1底部设置有底架4,下模1与底架4固定连接,在下模1的顶面上开设有下模腔11,上模2底面开设有上模腔21,合模时下模腔11与上模腔21配合形成型腔。
[0036]参照图2和图3,在下模1上设置有两个下定位平面13,在每个下定位平面13上均开设有两个滑孔12,滑孔12贯穿下模1,在每个滑孔12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复位杆3,复位杆3竖直设置,复位杆3沿竖直方向滑动,每个复位杆3的顶端均呈圆台设置。在下模1上滑动穿设有若干顶杆6,顶杆6与复位杆3平行。
[0037]参照图3和图4,上模2上设置有两个上定位平面22,合模时,下定位平面13与上定位平面22贴合。
[0038]参照图2和图3,在底架4内部水平设置有复位板5,在复位板5上滑动穿设有若干伸缩杆52,本实施例以四个为例,伸缩杆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壳类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2),所述下模(1)上开设有下模腔(11),所述上模(2)上开设有上模腔(21),合模时所述下模腔(11)与所述上模腔(21)连通,所述下模(1)上开设有多个滑孔(12),每个所述滑孔(12)内部均滑动设置有复位杆(3),所述下模(1)上穿设若干顶杆(6);所述下模(1)固定设置在位于自身底部的底架(4)上,所述底架(4)内部设置有复位板(5),所述复位板(5)与所述底架(4)之间固定设置若干复位弹簧(51),所述复位杆(3)穿设所述底架(4)并与所述复位板(5)固定连接,所述顶杆(6)穿设所述底架(4)并与所述复位板(5)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靠近所述上模(2)的一侧设置下定位平面(13),所述上模(2)靠近所述下模(1)的一侧设置上定位平面(22),合模时,所述下定位平面(13)与所述上定位平面(22)贴合,所述滑孔(12)开设在所述下定位平面(1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壳类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杆(3)的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发达李新涛赵亮周培全陈佳铭顾银华
申请(专利权)人:阿路米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