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机组及其满液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73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及其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冷媒进液口、冷媒出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热量交换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进水口,另一端贯通至所述出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横置在所述壳体中间的中间挡板,所述中间挡板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有一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靠近所述冷媒出气口且远离所述缺口,分离组件分离气态冷媒中的液滴态冷媒,实现所述冷媒出气口排出气态冷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点是蒸发器中的液滴态冷媒被分离出来,不进入压缩机中,避免安全隐患,机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机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机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机组及其满液式蒸发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及其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0002]工业产品中常用的制冷机组一般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形成循环管道,并在管道中加入冷媒,通过冷媒的增降压力和气液态变化,令冷媒在蒸发器处吸热,此时往蒸发器中通入气体或液体,供冷媒吸热,则可得到放热的、温度较低的气体或液体,实现制冷目的。如专利号为CN202021756281.0的现有技术则公开了制冷机组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0003]制冷时,蒸发器中会通入低温液态冷媒和常温水,低温液态冷媒吸收常温水的热量,继而升温、汽化,形成气态冷媒,同时常温水变为低温水。此过程中,由于吸热时间不够长或热量不够等因素,液态冷媒未完全汽化,少量液滴态的冷媒混杂在气态冷媒中,若液滴态冷媒随气态冷媒一同回流到压缩机中,容易导致压缩机故障甚至引发事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及其满液式蒸发器,其特点是蒸发器中的液滴态冷媒被分离出来,不会进入压缩机中,避免安全隐患,机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冷媒进液口、冷媒出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热量交换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进水口,另一端贯通至所述出水口;所述冷媒进液口通入液态冷媒,所述进水口通入常温水,液态冷媒与常温水隔着所述换热管道发生热交换,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横置在所述壳体中间的中间挡板,所述中间挡板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有一缺口,所述中间挡板将所述壳体内分为上半腔和下半腔,所述上半腔和所述下半腔通过所述缺口相通,所述冷媒出气口位于上半腔,所述冷媒进液口位于下半腔;所述壳体内设有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靠近所述冷媒出气口且远离所述缺口,分离组件分离气态冷媒中的液滴态冷媒,实现所述冷媒出气口排出气态冷媒。
[000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冷媒进液口处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所述第一挡板朝向远离所述缺口的一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分离组件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冷媒出气口处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所述第二挡板朝向远离所述缺口的一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分离组件包括多个第三挡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且沿着竖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挡板固定在所述中间挡板上且沿着竖向设置。
[0010]进一步地,多条换热管道并列设置,形成换热管束。
[001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两侧为球面,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球面壳体上。
[0012]一种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元件依次连通,蒸发器的所述冷媒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媒进液口连通所述节流元件。
[0013]本技术提供的有益效果是:制冷机组开始工作时,压缩机吸入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并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继而送入冷凝器内,高压高温气体经冷凝器冷却后,冷媒气体冷凝为常温高压冷媒液体,常温高压冷媒液体流入节流元件后,节流成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冷媒液体从冷媒进液口流入蒸发器中,同时向进水口通入常温水,液态冷媒与常温水隔着所述换热管道发生热交换,得到了低温水,低温水从出水口排出,实现了制冷目的;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再从冷媒出气口排出,流入压缩机中,开始下一个制冷循环;此过程中,液态冷媒可能未完全汽化,会形成液滴态冷媒并夹杂在气态冷媒中,混杂了液滴态冷媒的气态冷媒经过中间挡板导向,从缺口处飘升至上半腔,气态冷媒排出过程全部经过分离组件,分离组件将气态冷媒和液滴态冷媒分离,气态冷媒从冷媒出气口排出,液滴态冷媒留在壳体内直至完全汽化。本技术蒸发器中的液滴态冷媒被分离出来,不进入压缩机中,避免安全隐患,机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0015]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1、壳体;102、换热管束;103、冷媒进液口;104、冷媒出气口;105、进水口;106、出水口;107、中间挡板;108、第一挡板;109、第二挡板;201、第三挡板;202、上半腔、203、下半腔;204、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1]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0022]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中心”、“上”、“下”、“前”、“后”、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5]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该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
技术实现思路
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
[0026]毫无疑义,与本技术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满液式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冷媒进液口、冷媒出气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热量交换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一端贯通至所述进水口,另一端贯通至所述出水口;所述冷媒进液口通入液态冷媒,所述进水口通入常温水,液态冷媒与常温水隔着所述换热管道发生热交换,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横置在所述壳体中间的中间挡板,所述中间挡板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有一缺口,所述中间挡板将所述壳体内分为上半腔和下半腔,所述上半腔和所述下半腔通过所述缺口相通,所述冷媒出气口位于上半腔,所述冷媒进液口位于下半腔;所述壳体内设有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靠近所述冷媒出气口且远离所述缺口,分离组件分离气态冷媒中的液滴态冷媒,实现所述冷媒出气口排出气态冷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冷媒进液口处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所述第一挡板朝向远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联合冷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