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765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包括外壳,其具有置物腔和贯穿其前后两侧表面的导线通孔;电流监测模块,其装配在置物腔中,包括电流监测传感器、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电流监测传感器与电流监测处理电路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包括无线组网电路板,无线组网电路板的输入端与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取能供电模块,包括电源控制模块、受控于电源控制模块的取能模块、电池,电池的供电端分别与电流监测模块的受电端、无线通信模块的受电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集成通信组网、取电、体积小重量轻、可带电安装等优点于一体,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可带电安装,能够在线路以CT取能的方式给通信装置供电。电。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配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成通信组网、取电、体积小重量轻、可带电安装等优点于一体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线路及其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如南方电网各种类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装置超过100万台,配电线路长度近100万公里。目前,配电线路的通信方式主要是租用运营商的无线公网,通过嵌入式通信模块或者独立通信装置集成至配电终端当中,实现终端数据上传。
[0003]当前配电终端部署位置主要位于配电房、变压器或者各分支结点,能够实现关键结点的数据互通,但是在长距离的配电线路上,基本处于通信覆盖的盲区,无法实现业务接入,尤其是在边远地区,运营商信号覆盖不好,大多数业务也无法有效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配电线路存在通信盲区、取电困难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通信装置集成通信组网、取电、体积小重量轻、可带电安装等优点于一体。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包括:
[0006]外壳,其具有置物腔和贯穿其前后两侧表面的导线通孔;
[0007]电流监测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电流监测传感器、电流监测处理电路,所述电流监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08]无线通信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无线组网电路板,所述无线组网电路板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0009]取能供电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电源控制模块、取能模块、电池,所述电池受控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池的供电端分别与所述电流监测模块的受电端、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的受电端连接。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铰接;
[0011]所述上壳体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一穿线半孔,所述下壳体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二穿线半孔,所述第二穿线半孔与所述第一穿线半孔配对组成所述导线通孔。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流监测传感器为开合式罗氏线圈、绕线式罗氏线圈、PCB罗氏线圈的其中任一种。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流监测传感器为开合式罗氏线圈,所述开合式罗氏线圈包括相互对合连接的上半环形壳体和下半环形壳体,所述上半环形壳体和下半环形壳体之间在一端为铰轴连接;所述上半环形壳体和所述下半环形壳体上均缠绕线圈;
[0014]其中,所述上半环形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下半环形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取能模块为CT铁芯。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池为锂电池。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无线组网电路板为WiFi组网电路板。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无线组网电路板为ZigBee组网电路板。
[00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流监测处理电路为电流采样电路板。
[00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螺丝或卡扣进行固定。
[00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改进为取电、通信组网一体化装置,克服了配电线路缺少通信功能的缺陷,能够实现业务接入,适用于长距离的配电线路。
[0023]2)通过取能装置克服现有技术采用太阳能供电容易出现供电不稳定的问题,不仅体积小、集成度高,而且供电稳定。
[0024]3)通过壳体结构设计,能够带电安装在配电线路上,克服了现有技术需停电施工导致施工复杂等缺陷。
[0025]4)能够实施监测线路导线电流,并通过无线组网电路板进行远程传输。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0030]其中,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1]1、上壳体;2、下壳体;3、电流监测传感器;4、电流监测处理电路;5、无线组网电路板;6、取能模块;7、电池;8、电源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包括:
[0034]外壳,其具有置物腔和贯穿其前后两侧表面的导线通孔;
[0035]电流监测模块,其装配在置物腔中,包括电流监测传感器3、电流监测处理电路4,电流监测传感器3的输出端与电流监测处理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
[0036]无线通信模块,其装配在置物腔中,包括无线组网电路板5,无线组网电路板5的输入端与电流监测处理电路4的输出端连接;
[0037]取能供电模块,其装配在置物腔中,包括电源控制模块8、取能模块6、电池7,电池7受控于电源控制模块8,电池7的供电端分别与电流监测模块的受电端、无线通信模块的受电端连接。
[00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改进为取电、通信组网一体化装置,克服了配电线路缺少通信功能的缺陷,能够实现业务接入,适用于长距离的配电线路。其次,通过取能装置克服现有技术采用太阳能供电容易出现供电不稳定的问题,不仅体积小、集成度高,而且供电稳定。通过壳体结构设计,能够带电安装在配电线路上,克服了现有技术需停电施工导致施工复杂等缺陷。此外能够实施监测线路导线电流,并通过无线组网电路板5进行远程传输。
[0039]为了使结构设计合理化,外壳起到整体防护的功能,采用绝缘、防水材料制成,支持带电拆装,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与下壳体2铰接;上壳体1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一穿线半孔,下壳体2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二穿线半孔,第二穿线半孔与第一穿线半孔配对组成导线通孔。
[0040]电流监测传感器3为开合式罗氏线圈,开合式罗氏线圈包括相互对合连接的上半环形壳体和下半环形壳体,上半环形壳体和下半环形壳体之间在一端为铰轴连接;上半环形壳体和下半环形壳体上均缠绕线圈;其中,上半环形壳体与上壳体1固定连接,下半环形壳体与下壳体2固定连接。
[0041]可以理解的是,在将装置装配在配电线路上时,通过拧开螺丝或卡扣以打开上壳体1和上板环形壳体,从而便于导线放置在内,然后盖合上壳体1,拧紧螺丝或卡扣卡接固定,从而实现电装配,拆卸时同理。
[00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具有置物腔和贯穿其前后两侧表面的导线通孔;电流监测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电流监测传感器、电流监测处理电路,所述电流监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无线组网电路板,所述无线组网电路板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流监测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取能供电模块,其装配在所述置物腔中,包括电源控制模块、取能模块、电池,所述电池受控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池的供电端分别与所述电流监测模块的受电端、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的受电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铰接;所述上壳体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一穿线半孔,所述下壳体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第二穿线半孔,所述第二穿线半孔与所述第一穿线半孔配对组成所述导线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线路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监测传感器为开合式罗氏线圈、绕线式罗氏线圈、PCB罗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明匡晓云索思亮黄开天任未知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