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5894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上的面板、燃烧器、和热效率提升装置;面板设置在燃烧器和热效率提升装置的上方,热效率提升装置设置在燃烧器的外围;在燃烧器的外围,热效率提升装置的底部比顶部更靠近燃烧器,使面板、燃烧器和热效率提升装置之间形成供热烟气内循环的燃烧空间并供热烟气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循环以提升热效率。锅具放置更为稳定,灶具更为整洁、平整的表面,更容易清洁,燃烧更为稳定,尤其是在小火、微火时燃烧更为稳定,便于用户通过管道连接排烟口将热烟气引出,避免污染室内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显著提升面板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封闭型燃气灶具的热效率。而显著提升了封闭型燃气灶具的热效率。而显著提升了封闭型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灶具


[0001]本技术涉及厨房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使用外形美观、方便、安全、易清洁的电磁炉和电陶炉的人群越来越多。但受国内电能的不足和电力输配线路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居民输配线路入户功率的影响。电炉的功率往往不能做的太大,一般单个炉头的最大功率只设计为2.5千瓦以内,在这样的功率范围内,烹饪中餐菜肴就显得力不从心,烹饪的菜肴口感也欠佳,因此电磁炉和电陶炉在烹饪中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在燃气炉方面,国家规定标准单个炉头的功率为≥3.5千瓦以上,一级能效热效率规定为63%以上,要满足中餐烹饪条件,必须要大火力、大功率才能满足其中餐的烹饪加热要求,电炉因受功率的限制始终无法替代燃气炉。
[0003]但目前燃气炉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热效率不高、燃烧过程中所述产生的废气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全部排放在室内,小火、微火的抗风性能比较弱,现有的燃气炉锅支架放锅也不是很稳定,同时现有燃气炉不方便清洁,尤其是锅支架和盛液盘清洁起来更为困难。此外,现有燃气炉上的锅支架占用了燃气炉的整个平面面积,对平面空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尤其是现代城市呈现出大城市小空间的居住环境,对室内每平方米的空间利用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以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5]具体地,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燃气灶具,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壳上的面板、燃烧器、和热效率提升装置;
[0007]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上方,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
[0008]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底部比顶部更靠近所述燃烧器,使所述面板、所述燃烧器和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之间形成供热烟气内循环的燃烧空间并供热烟气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循环以提升热效率;
[0009]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顶部相对于底部向外倾斜延伸,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与所述燃烧器之间组合呈“\__/”形。
[001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空间内设置有引流组件,用于对扩散到所述引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分流;
[0011]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上开设有排烟口,使通过所述引流组件的热烟气由所述排烟口排出。
[001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组件包括环状阻流件和/或片状阻流件,所述环状阻流件和/或所述片状阻流件规则或不规则设置在所述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热烟气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形成乱流后引导到所述排烟口。
[00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至少一圈所述环状阻流件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从内至外间隔设置,所述环状阻流件上开设用于通过热烟气的通孔;
[0014]和/或,多个所述片状阻流件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片状阻流件之间具有用于通过热烟气的间隙。
[00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一层有红外穿透特性的微晶玻璃板;
[0016]或者,所述面板包括两层以上相互叠合的、有红外穿透特性的微晶玻璃板。
[001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晶玻璃板底部设置有防爆网。
[001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底部设置有防爆网,或所述面板中所述微晶玻璃板之间设置有防爆网。
[00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外围设置有包边。
[002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相互叠合的微晶玻璃板和多孔板,所述微晶玻璃板位于所述多孔板的上方,所述微晶玻璃板配置为具有红外穿透特性,所述微晶玻璃板和所述多孔板之间设置有防爆网。
[002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设置用于指示器皿放置位置的导视标识和/或导视灯。
[002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晶玻璃板上设置有凸点、凹点或凸凹混合点。
[00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智能控制统、阀体、燃气输送管道、熄火防护系统、点火系统、空气交换系统、电源系统、触控系统、语音控制系统或智能交互系统中的至少一种。
[002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侧壁的内侧表面具有波纹结构、齿状结构、台阶结构、凸凹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0025]和/或,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侧壁的外侧表面具有波纹结构、齿状结构、台阶结构、凸凹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00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包括隔热保温材料;
[0027]或者,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包括一层以上真空层;
[0028]或者,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002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由至少一层多组段环形体或至少一层整段环形体组成。
[0030]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1]根据本技术中的一种燃气灶具,燃气灶具的燃烧区域位于面板下方,器皿直接放置在面板上,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红外热能经面板将热能传递给器皿实现其加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取消现有暴露在灶具上表面的锅支架,使得灶具上表面变得整洁、方便清洁、小火和微火抗风性能更强。另一方面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器皿能够平整的放置在面板上,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具放置在架高的锅架上不稳定的缺陷,杜绝不安全的事故发生。由于无需锅支架,不再占用面板表面的空间,当用户不使用燃烧器加热烹饪菜肴时,面板表面空间能够供用户进行其它用途,例如放置厨房设备或者在面板区域处理食材等。而且,灶具
上表面更为整洁、表面平整,使得整台灶具和面板更容易清洁。而且,由于燃烧器位于面板下方,与现有技术中的露天开放式燃烧相比,燃烧区域不受空气中的风力等影响,燃烧更为稳定,尤其是在小火、微火时燃烧更为稳定和更加安全。而且,由于具有热效率提升装置,使燃烧所产生的热烟气位于燃烧空间内循环以提升热效率。
[0032]进一步地,热效率提升装置与面板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引流组件,用于对扩散到引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分流。基于该设计,燃烧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在从燃烧器的燃烧面流向排烟口的过程中,阻挡分流组件对热烟气产生分流作用,使得热烟气流向排烟口的过程被迟滞并形成湍流效应,使得热烟气更持久的接触面板和/或引流组件以充分释放传递热能,以及形成湍流效应的热烟气和辐射的红外线在间距内反复折射进而从面板定向向外辐射传递热能,进而显著提升面板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效应,显著提升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00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壳上的面板、燃烧器、和热效率提升装置;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上方,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底部比顶部更靠近所述燃烧器,使所述面板、所述燃烧器和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之间形成供热烟气内循环的燃烧空间并供热烟气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循环以提升热效率;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的顶部相对于底部向外倾斜延伸,且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与所述燃烧器之间组合呈“\__/”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空间内设置有引流组件,用于对扩散到所述引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分流;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上开设有排烟口,使通过所述引流组件的热烟气由所述排烟口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组件包括环状阻流件和/或片状阻流件,所述环状阻流件和/或所述片状阻流件规则或不规则设置在所述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热烟气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形成乱流后引导到所述排烟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圈所述环状阻流件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从内至外间隔设置,所述环状阻流件上开设用于通过热烟气的通孔;和/或,多个所述片状阻流件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片状阻流件之间具有用于通过热烟气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一层有红外穿透特性的微晶玻璃板;或者,所述面板包括两层以上相互叠合的、有红外穿透特性的微晶玻璃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晶玻璃板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二四C三零八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罗丹合众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