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和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588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和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第一导线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的引出导线;第二导线自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的引出导线,其具有由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的保护层;防护部,其覆盖全部第一导线以及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电性连接处,其由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长度满足以下关系;0<a<b<c,c≤a+b;a为第一导线长度,b为第二导线长度,c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盘和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和非车载功率组件之间,以及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车载设备之间,在保证绝缘、防水和抗碾压的前提下,能降低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成本。的生产和维护成本。的生产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的保护层;绝缘、防水和抗碾压根据实际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
[0011]其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且长度满足以下关系;
[0012]0<a<b,c≤b;
[0013]a为第一导线长度,b为第二导线长度,c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盘和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之间的距离。
[0014]此种情况,利兹线没有伸出无线充电收发盘,利兹线被无线充电收发盘保护,且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电性连接处也是位于无线充电收发盘内,第二导线其自身具有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的保护层,由于无线充电收发盘外均采用第二导线,即缩短了利兹线的长度所以能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并且由于减少了额外的绝缘、防水设备和防碾压设备也能进一步能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0015]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通过端部缠绕铰接形成电性连接;
[0016]或,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通过连接端子形成电性连接。
[00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第二种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包括:
>[0018]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线,其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的引出导线;第二导线,其自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的引出导线,其具有由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的保护层;其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且长度满足以下关系;0<a<b,c≤b;a为第一导线长度,b为第二导线长度,c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盘和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通过端部缠绕铰接形成电性连接;或,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通过连接端子形成电性连接。3.一种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线,其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的引出导线;第二导线,其自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的引出导线,其具有由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的保护层;防护部,其覆盖全部第一导线以及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电性连接处,其由绝缘、防水和/或抗碾压的材料制作;其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且长度满足以下关系;0<a<b<c,c≤a+b;a为第一导线长度,b为第二导线长度,c为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盘和非车载功率组件或车载设备之间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收发线圈电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寅葛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