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结构及冷水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506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结构及冷水机组,其中换热器结构包括壳体、换热室,连通壳体外部与换热室的冷冻水回路;还包括:压缩机室,冷媒从壳体外部先后进入换热室和压缩机室后流出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结构及应用其的冷水机组,通过将压缩机室内置于换热器的壳体阻隔压缩机向制冷机房散热,同时使得冷水机组结构更加紧凑;将压缩机内置于换热器壳体并配合减振支架还可大幅减小压缩机的振动噪声,改善机房环境;压缩机散热由气态冷媒带入冷凝器,进一步阻止其向机房散热;冷冻水回路通过多级水室实现缓冲降速以减小阻力;冷媒流向和冷冻水回路方向实现最佳冷冻效果;还可实现润滑油的回收利用。实现润滑油的回收利用。实现润滑油的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结构及冷水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一种尤其适合于蒸发器及冷冻水生产的换热器结构及应用其的冷水机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常规的冷水机组包括制冷循环的四大部件: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及节流元件,该四大制冷循环部件之间靠冷媒管路相互连接,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压缩机会产生振动噪音和工作热量,从而对机房环境产生影响。
[0003]因此,传统的冷水机组的压缩机工作时发出噪声及向外散热从而对机房环境产生影响,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冷水机组的压缩机工作时发出噪声及向外散热从而对机房环境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尤其适合于蒸发器及冷冻水生产的换热器结构及应用其的冷水机组。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壳体、换热室,连通壳体外部与换热室的冷冻水回路;还包括:
[0007]压缩机室,冷媒从壳体外部先后进入换热室和压缩机室后流出壳体。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布于换热室内的多根换热管,冷冻水回路通入换热管中。
[0009]进一步地,换热室包括:设于壳体一端内侧的第一水室和第三水室,第一水室和第三水室分别在壳体一端对应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0010]设于壳体另一端内侧的第二水室;
[0011]换热管连通于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第二水室和第三水室之间;
[0012]冷冻水从壳体外部先后进入第一水室、换热管、第二水室、换热管和第三水室后流出壳体。
[0013]优选地,第三水室设于第一水室上方。
[0014]优选地,换热室设于壳体内的下部,压缩机室设于壳体内的上部。
[0015]进一步地,换热室在壳体底部设有冷媒入口,换热室顶部设有连通压缩机室底部的冷媒通道,压缩机室在壳体顶部设有冷媒出口,冷媒从壳体外部先后进入冷媒入口、换热室、冷媒通道、压缩机室、冷媒出口后流出壳体。
[0016]优选地,压缩机室设有用于安装压缩机的减振支架。
[0017]优选地,换热室底部设有储油槽,储油槽通过输油管连通于压缩机。
[0018]优选地,壳体呈圆筒形。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包括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蒸发器采用上述的换热器结构,节流阀连通于换热室,压缩机室连通于冷凝器。
[0020]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结构及应用其的冷水机组,通过将压缩机室内置于换热器的壳体阻隔压缩机向制冷机房散热,同时使得冷水机组结构更加紧凑;将压缩机内置于换热器壳体并配合减振支架还可大幅减小压缩机的振动噪声,改善机房环境;压缩机散热由气态冷媒带入冷凝器,进一步阻止其向机房散热;冷冻水回路通过多级水室实现缓冲降速以减小阻力;冷媒流向和冷冻水回路方向实现最佳冷冻效果;润滑油可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牵引结构的牵引件展开于牵引支架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牵引结构的牵引件锁定于牵引支架的示意图。
[0024]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0025]1‑
壳体;11

冷媒入口;12

冷媒出口;13

冷媒通道;2

换热室;21

换热管;3

冷冻水回路;31

第一水室;32

第二水室;33

第三水室;34

进水管;35

出水管;4

压缩机室;41

减振支架;5

储油槽;51

输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

2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下面结合附图1

2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28]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结构,包括壳体1,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1呈圆筒形,其轴向平行于水平方向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壳体1还可以采用长方体形等其它形状;设于壳体1内的换热室2,该换热室2通过冷冻水回路3连通于壳体1外部;还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压缩机室4,该压缩机室4的一端连通于换热室2,冷媒从壳体1外部先后进入换热室2和压缩机室4后流出壳体1。通过将压缩机室4内置于换热器的壳体1中,可通过换热器的壳体1阻隔压缩机向机房散热,同时使得冷水机组结构更加紧凑。
[0029]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于换热室2内的多根换热管21,冷冻水回路3通入换热管21中。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多根换热管21沿平行于壳体1的轴向即水平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于换热室2内。
[003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室2包括:设于壳体1一端内侧的第一水室31和第三水室33,第一水室31和第三水室33分别在壳体1一端对应设有进水管34和出水管35;作为更优的实施方式,第三水室33设于第一水室31上方,即对应地设于壳体1一端的出水管35位于进水管34的上方;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水室31也可以设于第三水室33上方,即对应地设于壳体1一端的进水管34位于出水管35的上方;设于壳体1另一端内侧的第二水室32;多根换热管21连通于第一水室31和第二水室32、第二水室32和第三水室33之间,冷冻水从壳体1外
部先后进入第一水室31、连通于第一水室31和第二水室32的换热管21、第二水室32、第二水室32和第三水室33之间换热管21,最后进入第三水室33后流出壳体1,从而实现冷冻水回路3通过设置多个水室,对冷冻水回路进行逐级缓冲,以降低冷冻水在相对狭窄的换热管21内的流速及阻力。
[0031]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结构采用蒸发器结构,换热室2采用蒸发室,换热管21采用该蒸发室内的蒸发管;换热室2设于壳体1内的下部,压缩机室4设于壳体1内的上部,换热室2在壳体1底部设有冷媒入口11,换热室2顶部设有连通压缩机室4底部的冷媒通道13,压缩机室4在壳体1顶部设有冷媒出口12;在其它实施例中,压缩机室4和换热室2也可以在壳体1内并排设置,冷媒入口11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壳体、换热室,连通所述壳体外部与所述换热室的冷冻水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室,冷媒从所述壳体外部先后进入所述换热室和压缩机室后流出所述壳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布于所述换热室内的多根换热管,所述冷冻水回路通入所述换热管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室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一端内侧的第一水室和第三水室,所述第一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分别在所述壳体一端对应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设于所述壳体另一端内侧的第二水室;所述换热管连通于所述第一水室和所述第二水室、所述第二水室和所述第三水室之间;冷冻水从所述壳体外部先后进入所述第一水室、所述换热管、所述第二水室、所述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水室后流出所述壳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水室设于所述第一水室上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室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下部,所述压缩机室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丹艳李莹潘成光杨友照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