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88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及施工方法,属于叠合板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包括钢筋网,以及局部浇筑于钢筋网上的预制混凝土;钢筋网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钢筋架;钢筋架包括呈“品”字形布置的三个直筋,分别与三个直筋相配合、沿直筋中心线方向均匀布置的若干个支撑片,以及相对应位于直筋两端的两个连接件;直筋包括位于“品”字形顶部的顶部直筋,以及位于“品”字形底部的两个脚部直筋;连接件分别与两个脚部直筋相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结构稳定、开裂风险低。险低。险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叠合板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板,在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通常厚度在5厘米~8厘米之间,通过在其上部现浇混凝土,形成完整的楼板层。通常,在叠合板中,设置有横向的、或者纵向的、或者网格状的钢筋,也称之为构造钢筋,并通过支撑钢筋左,实现分层设置。其中,叠合板在浇筑过程中,下部通过叠合板支撑体系进行支撑,叠合板本身可以作为浇筑使用的底模,不必为现浇混凝土单独设置模板,所以叠合板技术本身具有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传统的脚手架的支撑系统,可以参考CN201721812295.8、CN201520604113.2、CN201721743621.4亦或者是CN205935745U中技术路线。
[0003]由于叠合板的厚度较薄,通常只有5厘米~8厘米之间,所以现有技术中,需要配合叠合板支撑体系对叠合板进行底部支撑,以便上部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关于叠合板支撑体系技术,可以参考以下技术文献:
[0004]CN106193589B号文献,公告了框架梁支撑架和叠合板支撑架,其中,分别通过贝雷架对框架梁和叠合板进行底部支撑,以克服浇筑和自重的问题。该技术采用贝雷架进行支撑,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相对于传统施工方法,减少了现场支撑体系需要的钢管和木方数量。但是由于贝雷架自身的笨重特性,存在拆装和转移的难度。
[0005]CN107130814A号文献中,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及基于该支撑结构的叠合板结构,其支撑结构包括节点连接件、传力件和斜拉结构,其中,传力件的一端连接在节点连接件上且另一端用于与叠合板活动相连,两斜拉结构的一端连接在节点连接件上且另一端用于与叠合板活动相连,分别位于传力件的两侧。采用该结构,一个叠合板仅需一组支撑结构,成本低,自重轻,且拆装省时省力。但是申请人认为,其劣势也比较明显,由于传力件处于倾斜状态,所以其稳定性较差,很难满足现场的浇筑要求。
[0006]上述两种支撑结构,用来替代现有的脚手架支撑体系,各有优缺点,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007]CN207673045U文献中,该支撑系统,通过预先埋置在预制剪力墙中的螺母作为支点,支撑预制叠合板,不依赖于剪力墙的边缘宽度,取消楼板下部竖向支撑(通常为脚手架),从而降低支模难度节约成本,且能满足施工精度。但是,由于叠合板通常都是大跨度、大面积薄板,其自身具有强度低的特性,因此,使用此技术过程中,必然存在叠合板折断、开裂等问题,造成叠合板在浇筑过程中的破损率比较高。
[0008]再如,CN108661313A文献中,该支撑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混凝土叠合楼板现浇连接采用吊模板或传统的满堂支撑的方式。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横梁的中部设有两个支撑立柱插孔,两个横向调节件对称设置在支撑横梁的两端,且横向调节件与支撑横梁采用螺纹连接,两个支撑立柱与两个支撑立柱插孔一一对应,且支撑立柱与支撑横梁采用插接,每个支撑立柱的上端螺纹连接一个竖向调节件,每个竖向调节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一个U型托架,
每个U型托架内装有一个模板托梁,所述底模板设置在两个模板托梁的上面。该装置用于装配式叠合混凝土楼板施工,虽然简化了结构,但是,带来的是支撑系统存在失稳的风险。
[0009]申请人在工作中仔细研究发现,这种支撑系统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现有施工技术中,叠合板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完全依靠支撑系统的支撑,在叠合板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这是系统性失稳的根源。
[0010]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技术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结构稳定、开裂风险低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
[0012]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其中,包括钢筋网,以及局部浇筑于所述钢筋网上的预制混凝土;
[0013]所述钢筋网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钢筋架;
[0014]所述钢筋架包括呈“品”字形布置的三个直筋,分别与三个所述直筋相配合、沿所述直筋中心线方向均匀布置的若干个支撑片,以及相对应位于所述直筋两端的两个连接件;
[0015]所述直筋包括位于“品”字形顶部的顶部直筋,以及位于“品”字形底部的两个脚部直筋;
[0016]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脚部直筋相配合;
[0017]所述支撑片顶部与所述顶部直筋完全暴露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外,用于现场的二次混凝土浇筑,所述支撑片底部与所述脚部直筋浇筑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内,即在工厂预制程度中对脚部直筋与支撑片底部进行预制混凝土预埋。
[0018]施工时,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接缝通过二次混凝土浇筑为一体,且支撑片顶部及顶部直筋浇筑于二次混凝土内。
[0019]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支撑片上开设呈“品”字形布置、与三个所述直筋一一对应的三个第一穿孔,第一穿孔与相对应的直筋之间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支撑片设置为钢板冲压件,替代原有的马鞍支撑件,比原马鞍支撑结构更加牢靠,具体的,第一穿孔与相对应的直筋之间的结合相比马鞍支撑结构更加紧密,且便于制作钢筋架,进一步的,直筋与支撑片之间辅以点焊连接,进一步提高钢筋架的稳固性能,制作时,可以将直筋与支撑片一次性穿好,然后整体进行焊接成型,优选的,支撑片设置为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更加的接近钢筋架自身的断面轮廓结构,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上述的支撑片也可为矩形的钢片结构,这也是可行的。
[0020]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还包括相对应预留于所述预制混凝土两端的若干组缺口,所述缺口预留于所述连接件处,在相邻两个叠合板安装时,可在缺口处进行辅助连接,增加两个叠合板之间接缝的连接强度,且设置缺口可实现辅助连接的安装操作。
[0021]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连接件的截面形状设置为U型、且开口朝内放置,优选的,连接件采用槽钢型材切割成型,其封闭板上相对应开设与两个所述脚部直筋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穿孔,两个所述第二穿孔分别靠近所述连接件相对应的侧板,所述封闭
板上还开设螺栓孔,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封闭板内侧,使得相邻两个叠合板在安装时,通过一组螺栓组件的连接,实现两个叠合板之间的辅助机械连接,与现有技术中的相邻叠合板之间无机械连接方式相比,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叠合板接缝处产生裂缝或发生开裂现象,参考附图7,尤其是在二次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叠合板之间发生局部错位、甚至脱落的现象,二次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将螺栓组件连接后的缺口进行浇筑即可。即使在二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养护、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提高两个叠合板拼接缝处的连接强度。这种设计,将原有的叠合板的相对独立存在,改变为相互的连接,且可保证相邻两个叠合板之间是非接触的存在,并留有二次混凝土浇筑的空间。
[0022]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还包括若干个所述钢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网,以及局部浇筑于所述钢筋网上的预制混凝土;所述钢筋网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钢筋架(100);所述钢筋架(100)包括呈“品”字形布置的三个直筋(110),分别与三个所述直筋(110)相配合、沿所述直筋(110)中心线方向均匀布置的若干个支撑片(120),以及相对应位于所述直筋(110)两端的两个连接件(140);所述直筋(110)包括位于“品”字形顶部的顶部直筋(101),以及位于“品”字形底部的两个脚部直筋(102);所述连接件(140)分别与两个所述脚部直筋(102)相配合;所述支撑片(120)顶部与所述顶部直筋(101)完全暴露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外,所述支撑片(120)底部与所述脚部直筋(102)浇筑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片(120)上开设呈“品”字形布置、与三个所述直筋(110)一一对应的三个第一穿孔(1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还包括相对应预留于所述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秀义秦永江张晓马威张汝超刘健刘瑞凯刘帅陈帅张志铭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