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R副三棱柱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多面体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全R副三棱柱机器人。本专利技术可用于侦察、探测、载运等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三棱柱机器人相较于四面体机器人,不再采用正多面体结构,具有更加丰富的变形能力,移动步态更加丰富并且具有直线移动能力,针对不同地形更具灵活性。
[0003]中国专利申请CN103407508A公开一种十二自由度四面体机器人。机构由四个顶点组件和六个支链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空间机构,通过12个舵机控制达到机构的变形,实现地面上的翻滚。但该机构步态单一且不能直线移动,由12个舵机驱动四自由度机构造成资源浪费。
[0004]中国专利申请CN108860353A公布了一种全转动副四面体移动机器人,该机器人由四个顶点和六个轴线平行的全转动副的支链组成,通过6个舵机的正、反转驱动支链的内翻、外翻控制机器人在地面移动,但该机器人仍然采用正四面体的整体外形结构,变形能力单调且步态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已有四面体机器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R副三棱柱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顶点(A)、第二顶点(B)、第三顶点(C)、第四顶点(D)、第五顶点(E)、第六顶点(F)、第一支链(G)、第二支链(H)、第三支链(I)、第四支链(J)、第五支链(K)、第六支链(L)、第七支链(M)、第八支链(N)、第九支链(O);所述的第一顶点(A)由顶点支架(A
‑
1)、第一U型支架(A
‑
2)、第二U型支架(A
‑
3)、第三U型支架(A
‑
4)和转轴组成,顶点的三个U型支架相对顶点支架(A
‑
1)呈圆周阵列布置,转轴的轴线夹角为60
°
;所述第二顶点(B)、第三顶点(C)、第四顶点(D)、第五顶点(E)、第六顶点(F)的结构和尺寸与第一顶点(A)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一支链(G)由支链第一杆(G
‑
1)、支链第二杆(G
‑
2)组成;共三个转动副,且三条转动副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二支链(H)、第三支链(I)的结构和尺寸与第一支链(G)完全相同;第四支链(J)、第五支链(K)、第六支链(L)的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与第一支链(G)结构完全相同;第七支链(M)、第八支链(N)、第九支链(O)的结构和尺寸完全相同,与第一支链(G)结构完全相同;第四支链(J)、第五支链(K)、第六支链(L)与第一支链(G)尺寸相同时,机器人整体外形为三棱柱;第四支链(J)、第五支链(K)、第六支链(L)与第一支链(G)尺寸不同时,机器人整体外形为三棱台;顶点和支链的连接关系为:第一顶点(A)上的三个U型支架分别和第一支链(G)、第三支链(I)、第七支链(M)的任意一端通过转轴进行转动副连接;第二顶点(B)上的三个U型支架分别和第一支链(G)、第二支链(H)、第八支链(N)的任意一端通过转轴进行转动副连接;第三顶点(C)上的三个U型支架分别和第二支链(H)、第三支链(I)、第九支链(O)的任意一端通过转轴进行转动副连接;第四顶点(D)上的三个U型支架分别和第四支链(J)、第六支链(L)、第七(M)支链的任意一端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然,苑晓晨,姚燕安,唐己明,胡少衡,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