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05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用、携带都更方便的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包括上舱体及下舱体;所述上舱体设有挤压式输液装置及第一温控保温层;所述下舱体设有第二温控保温层;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内均设有发热装置;所述上舱体及所述下舱体为独立部件,两者上下叠放后形成为一整体结构。本输液舱不仅可以克服高原寒冷因素、血管收缩以及视野不清带来的静脉穿刺困难,迅速、有效的建立稳固的静脉通路,而且避免因压力不足、管路脱落导致输注无效或中断,从而保证药物顺利输注,为抢救给药提供重要保障。提供重要保障。提供重要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军事武器的飞速发展,现代战争伤出现波及范围广、伤情复杂、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对卫勤战伤救治提出重大挑战。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是三大可预防性死因之一,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输注抢救药物是阻止伤情恶化、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战场救护对静脉治疗有高需求,调研显示,其应用率占所有救护技术的50%,重伤员的实施率超过90%;同时战争环境的特殊性对静脉穿刺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快速、准确的建立稳固的静脉通路,而且必须保证不同环境条件下药物的顺利输注。
[0003]在野战环境下,静脉治疗面临一系列困难:(1)环境因素:高原缺氧环境下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寒冷环境使血流减慢、外周静脉收缩,突发公共事件或野外条件下照明不足、污秽物遮盖穿刺区、视野受限
……
这些因素使得血管不易暴露、不充盈,加大静脉穿刺的难度;高海拔的低压环境导致静脉压减小,悬挂高度受限导致输注压力不足,寒冷环境下液体凝固导致难以输注
……
这些因素使得静脉输注难以有效维持,液体及药物入量达不到伤员需求。(2)伤员因素:呼吸不畅、环境缺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静脉收缩、弹性下降或血管塌陷。(3)操作者因素:特殊环境下穿刺技巧经验不足,缺氧导致精细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精神心理高压状态影响穿刺成功率。(4)其他条件因素:野外条件、隐蔽需要使得液体悬挂高度不够,静脉输注不畅;转运过程颠簸及混乱、输液管路牵拉可能导致穿刺针脱落、空气进入或管路与液体分离。
[0004]受限于以上困难,战场静脉治疗情况复杂,穿刺难度高,液体输注难以达到速度要求,管路易于脱落导致输液中断、延误抢救。因此,使用能够辅助快速、准确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且兼具液体持续输注功能的仪器设备来提高救治效率成为战场救护的迫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携带都更方便的便携式战时输液舱,不仅可以克服高原寒冷因素、血管收缩以及视野不清带来的静脉穿刺困难,迅速、有效的建立稳固的静脉通路,为抢救给药提供重要保障。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包括上舱体及下舱体;所述上舱体设有挤压式输液装置及第一温控保温层;所述下舱体设有第二温控保温层;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内均设有发热装置;所述上舱体及所述下舱体为独立部件,两者上下叠放后形成为一整体结构。
[0007]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舱体及下舱体两部分的组合应用,两个舱体均设置发热装置,可以独立进行发热,而且可以独立应用,并且通过挤压式输液装置,可以将输液袋放置于上舱体,利用挤压式输液装置,将输液袋内的药液经套管针挤压至患者静脉内。因此,采用这样的结构后,能够兼具保温、精准穿刺、液体非
重力输注的便携式仪器,通过集成达到“1+1>2”的效果。适用于寒冷、高原、战场等多种环境下的液体有效输注方式,保障药物治疗顺利进行。
[0008]此外,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输液舱轻便、易于携带,设计合理、功能综合性强,避免了携带多种仪器的不便与累赘。下舱体穿刺和上舱体输注可联合使用,也可分离独立发挥作用,适应战场机动应变需求。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进行如下进一步的改进。
[0010]进一步,所述挤压式输液装置设于所述上舱体的上层,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设于所述上舱体的下层;所述挤压式输液装置包括顶盖、气泵、气囊、第一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及用于放置输液袋的泵注舱;所述顶盖可开合的连接于所述泵注舱外侧;所述气囊为柔性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顶盖内侧及所述泵注舱底部,输液袋置于泵注舱内且盖上所述顶盖后可被所述气囊上下包裹;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路连接;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管路连接,并且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泵注舱为周向设有围挡而上下贯通结构,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固定连接于所述泵注舱底部,位于所述泵注舱内的所述气囊固定于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的顶部。
[0012]进一步,所述顶盖上设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电路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底部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顶部均设有弧面通槽;
[0014]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的弧面通槽内设有松紧度可调的止血带;
[0015]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之间通过魔术贴或卡扣的方式连接;
[0016]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叠放后,两所述弧面通槽形成为一个贯通式空腔。
[0017]进一步,所述发热装置包括防水布袋、亲肤纺织物、石墨烯发热层及温控系统;
[0018]所述石墨烯发热层与所述温控系统控制连接。
[0019]进一步,所述上舱体及所述下舱体侧壁均设有电源开关及显示屏;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的所述温控系统与所述控制模块集成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的发热及所述气泵的工作。
[0020]进一步,所述输液装置还包括输液管;所述输液管长度为10~15cm;所述输液管的一端为穿刺针,另一端为设有内螺纹的螺接头;
[0021]所述穿刺针尾部设有卡接式爪形固定器;所述穿刺针刺入输液袋的液体橡胶塞后,所述爪形固定器闭合并卡套于橡胶塞外侧壁。
[0022]进一步,所述下舱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保温层下侧的底座及显像装置;所述底座侧壁设有收纳槽;所述显像装置包括射灯头、连杆、伸缩杆及尾部接头;所述射灯头的其中一侧设有LED灯组,另一侧设有红外显像灯组;所述连杆为采用记忆金属材质制成,所述射灯头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伸缩杆的顶端铰接;所述伸缩杆的底端与所述尾部接头的一端铰接,所述尾部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收纳槽内侧铰接;工作时,所述显像装置展开并立于所述下舱体的一侧,非工作时,所述显像装置收拢并完全置于所述收纳槽内。
[0023]进一步,所述下舱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内的储物盒及设于所述底座下方的固定夹板;所述储物盒与所述底座抽拉式活动连接。
[0024]通过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技术
效果:
[0025]1、解决高原、寒冷、野战情况下外周静脉收缩、塌陷等导致静脉不充盈、暴露困难引起的静脉通路建立困难的问题。
[0026]2、解决高原、悬挂高度不够引起的输注压力不足、牵拉引起导管脱落等原因导致的输注无效及治疗中断等问题;
[0027]3、实现输液用品合理布局,实现战场环境下高效、便捷的取用物品;
[0028]4、全过程对肢体及液体进行温控保温,促进外周静脉充盈、暴露,同时避免血管痉挛,增强液体输注的舒适性;
[0029]5、红外投影可视化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
[0030]6、气压驱动液体输注功能,对高原缺氧、寒冷地区、战场隐蔽性要求、单兵便于携带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舱体及下舱体;所述上舱体设有挤压式输液装置及第一温控保温层;所述下舱体设有第二温控保温层;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内均设有发热装置;所述上舱体及所述下舱体为独立部件,两者上下叠放后形成为一整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式输液装置设于所述上舱体的上层,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设于所述上舱体的下层;所述挤压式输液装置包括顶盖、气泵、气囊、第一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及用于放置输液袋的泵注舱;所述顶盖可开合的连接于所述泵注舱外侧;所述气囊为柔性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顶盖内侧及所述泵注舱底部,输液袋置于泵注舱内且盖上所述顶盖后可被所述气囊上下包裹;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路连接;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管路连接,并且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注舱为周向设有围挡而上下贯通结构,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固定连接于所述泵注舱底部,位于所述泵注舱内的所述气囊固定于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战时输液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底部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顶部均设有弧面通槽;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的弧面通槽内设有松紧度可调的止血带;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之间通过魔术贴或卡扣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温控保温层及所述第二温控保温层叠放后,两所述弧面通槽形成为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骁石海燕张华果申姜琼赵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