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2982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采用沿空留巷技术解决了工作面之间遗留煤柱的问题,同时在采区右翼紧靠运输上山布置膏体充填区,使得在采区上山煤柱回收时不构成为孤岛工作面,且可在两翼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后立即回采采区上山煤柱,实现整个采区不留煤柱回采。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性的给出了采区上山煤柱的回采方案,将运输上山布置于煤层内并紧靠膏体充填区,运输上山右侧不用在留煤柱,之后作为采区上山煤柱回采时的运输巷道使用;将轨道上山布置于煤层底板岩层内,连通后期沿空掘巷形成的采区上山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形成回风的路径,大大节约了巷道掘进工作量。工作量。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走向长壁开采领域,具体为一种采用膏体进行局部充填实现采区内煤体全部开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走向长壁采煤法是我国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最常用的开采方法,其沿着煤层的走向在采区两翼设置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构成回采空间,同时在采区中部沿着倾向布置采区上山以将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与运输大巷、回风大巷连通。一个采区布置有多个整齐规划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因此采区上山服务的年限较久,会留设保护煤柱来减小两翼的长壁工作面回采对采区上山的影响,这严重浪费了煤炭资源。而若是在矿井末期进行复采,需要对原有的运输大巷、回风大巷进行补充支护,且由于采区上山煤柱为两侧采空的孤岛工作面,受矿压等影响回采难度大,目前主要采用部分回采方式,而部分回采的回采率不足40%。因此急需一种解决上述采区上山煤柱回采的方法以解决煤炭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4]S1,在沿走向布置的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之间沿走向依次布置若干个采区,采区采用两翼布置方式,即在采区的走向中部布置沿倾向的采区上山,采区上山包括右侧的运输上山和左侧的轨道上山;运输上山、轨道上山下部与运输大巷连通,上部与回风大巷连通;其中轨道上山布置于煤层底部的岩层内,运输上山布置于煤层内;
[0005]优选的,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布置于岩层内。
[0006]优选的,通过h型回风联络巷连接采区上山与回风大巷。
[0007]S2,采区左右两翼内沿走向在煤层内掘进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并开切眼将两者连通,运输平巷的另一端与运输上山连通,回风平巷的另一端与轨道上山连通,通过U型平巷联络巷将运输平巷的另一端同时与轨道上山连通,形成走向长壁工作面;
[0008]优选的,U型平巷联络巷左侧自轨道上山向上部顶部连接至左翼运输平巷,U型平巷联络巷右侧自轨道上山向上部顶部连接至右翼的运输平巷。
[0009]优选的,最上部的回风上山在靠近轨道上山处向底部探至岩层,即自煤层逐渐下坡至轨道上山形成连接。
[0010]S3,采区内自上而下左右交替进行走向长壁工作面的回采,在上部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时,同时进行下部走向长壁工作面的掘进工作;
[0011]优选的,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即上一工作面的运输平巷作为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平巷使用,此时仅需掘进下一工作面的运输平巷,该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平巷通过U型平巷联络巷与轨道上山连通。
[0012]S4,对于左翼的走向长壁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回采;对于右翼的走向长壁工作
面,分为靠近采区上山的膏体充填区和远离采区上山的长壁回采区,对于长壁回采区采用全部垮落法回采,对于膏体充填区采用膏体充填法进行充填回采;
[0013]优选的,膏体充填区的回采充填工作完结时间早于长壁回采区的回采工作完结时间。
[0014]优选的,在膏体充填区内沿走向依次布置倾向的巷采工作面,采用掘进机掘进采煤实现巷采,先采一留一间隔开采,即每采完一个巷采工作面就留设一个巷采工作面作为临时煤柱进行支撑,每个巷采工作面采后立即进行膏体充填;之后逐一回采留设的作为临时支撑煤柱的巷采工作面,采后立即进行膏体充填;膏体充填区左侧的边界线为运输上山,或者在膏体充填区与运输上山之间留设一个巷采工作面作为永久隔离煤柱。
[0015]S5,重复步骤S3

S4直至整个采区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完毕;
[0016]S6,采用封隔墙封隔U型平巷联络巷,切断U型平巷联络巷与其他巷道的联系;采用封隔墙封隔h型回风联络巷使其仅连通轨道上山与回风大巷;
[0017]优选的,充填运输平巷/回风平巷位于采区上山煤柱段内的部分。
[0018]S7,将采区上山煤柱布置为倾向长壁工作面,以原运输上山作为煤柱工作面运输巷道,自煤柱工作面运输巷道上部向左掘进煤柱工作面切眼,然后向下沿着左翼停采线沿空掘巷,形成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在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底部掘进煤柱工作面回风联络巷以连通原轨道上山,形成采区上山煤柱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自上而下回采。
[0019]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沿空留巷技术解决了工作面之间遗留煤柱的问题,同时在采区右翼紧靠运输上山布置膏体充填区,使得在采区上山煤柱回收时不构成为孤岛工作面,且可在两翼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后立即回采采区上山煤柱,实现整个采区不留煤柱回采。另外,本专利技术创造性的给出了采区上山煤柱的回采方案,将运输上山布置于煤层内并紧靠膏体充填区,运输上山右侧不用在留煤柱,之后作为采区上山煤柱回采时的运输巷道使用;将轨道上山布置于煤层底板岩层内,连通后期沿空掘巷形成的采区上山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形成回风的路径,大大节约了巷道掘进工作量。后期轨道上山即使受到采动影响也因为其仅作为回风通道使用而无需进一步维护。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采区全采方法两翼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期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采区全采方法采区上山煤柱工作面布置示意图;
[0022]图中:运输大巷1、回风大巷2、运输上山3、轨道上山4、回风联络巷5、运输平巷6、回风平巷7、切眼8、U型平巷联络巷9、走向长壁工作面10、长壁回采区11、膏体充填区12、停采线13、充填分界线14、巷采工作面15、采空区16;
[0023]采区上山煤柱工作面A1、煤柱工作面运输巷道A2、煤柱工作面切眼A3、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A4、煤柱工作面回风联络巷A5、封隔墙A6。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0025]如图1

2所示,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S1,在沿走向布置的运输大巷1、回风大巷2之间沿走向依次布置若干个采区(图1
中仅示意出1个采区),采区采用两翼布置方式,即在采区的走向中部布置沿倾向的采区上山,采区上山包括右侧的运输上山3和左侧的轨道上山4;运输上山3、轨道上山4下部与运输大巷1连通,上部与回风大巷2连通;其中轨道上山4布置于煤层底部的岩层内,运输上山3布置于煤层内;
[0027]优选的,运输大巷1和回风大巷2布置于岩层内。
[0028]优选的,通过h型回风联络巷5连接采区上山与回风大巷2。
[0029]S2,采区左右两翼内沿走向在煤层内掘进运输平巷6和回风平巷7,并开切眼8将两者连通,运输平巷6的另一端与运输上山3连通,回风平巷7的另一端与轨道上山4连通,通过U型平巷联络巷9将运输平巷6的另一端同时与轨道上山4连通,形成走向长壁工作面10;
[0030]优选的,U型平巷联络巷9左侧自轨道上山4向上部顶部连接至左翼运输平巷6,U型平巷联络巷9右侧自轨道上山4向上部顶部连接至右翼的运输平巷6。
[0031]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膏体局部充填的遗煤资源采区全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沿走向布置的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之间沿走向依次布置若干个采区,采区采用两翼布置方式,即在采区的走向中部布置沿倾向的采区上山,采区上山包括右侧的运输上山和左侧的轨道上山;运输上山、轨道上山下部与运输大巷连通,上部与回风大巷连通;其中轨道上山布置于煤层底部的岩层内,运输上山布置于煤层内;S2,采区左右两翼内沿走向在煤层内掘进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并开切眼将两者连通,运输平巷的另一端与运输上山连通,回风平巷的另一端与轨道上山连通,通过U型平巷联络巷将运输平巷的另一端同时与轨道上山连通,形成走向长壁工作面;S3,采区内自上而下左右交替进行走向长壁工作面的回采,在上部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时,同时进行下部走向长壁工作面的掘进工作;S4,对于左翼的走向长壁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回采;对于右翼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分为靠近采区上山的膏体充填区和远离采区上山的长壁回采区,对于长壁回采区采用全部垮落法回采,对于膏体充填区采用膏体充填法进行充填回采;S5,重复步骤S3

S4直至整个采区的走向长壁工作面回采完毕;S6,采用封隔墙封隔U型平巷联络巷,切断U型平巷联络巷与其他巷道的联系;采用封隔墙封隔h型回风联络巷使其仅连通轨道上山与回风大巷;S7,将采区上山煤柱布置为倾向长壁工作面,以原运输上山作为煤柱工作面运输巷道,自煤柱工作面运输巷道上部向左掘进煤柱工作面切眼,然后向下沿着左翼停采线沿空掘巷,形成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在煤柱工作面回风巷道底部掘进煤柱工作面回风联络巷以连通原轨道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国瑞李竹张宏马敬凯姜泽樊建宇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