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279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其车架上设置有前轮、后轮,前后轮支架的车架上的平衡仪腔体内设置有直线运动式平衡仪;直线运动式平衡仪包括长方形的壳体,壳体的上端部通过两个轴承座活动设置有丝杆,还包括与丝杆平行布置的平衡电机,丝杆与平衡电机传动连接;还包括配重块,配重块的上端通过调节螺母与丝杆连接、下端与壳体的底板接触;还包括通过销轴悬挂设置在壳体内的单摆,单摆自由端的两侧壳体上固定有前、后微动开关,单摆的摆动面与丝杆的轴线相平行。作为主动轮的后轮其重心设置于轮轴以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额定范围内具备自平衡能力,适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生产成本低。生产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轮式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自平衡车。

技术介绍

[0002]自平衡车也称为体感车,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自平衡车种类繁多,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双轮又分为串列式和并列式。从用途角度,自平衡车可作为低强度代步工具、休闲娱乐产品。从体量、荷载角度分类,大型的自平衡车可负荷成人体重,小型化的自平衡车可以用于搭载摄像头等设备作为机器人使用。
[0003]自平衡车基于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设计,该车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现有技术中,已有自平衡车轮投入应用,其工作原理和工作场景各不相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一种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其在额定范围内具备自平衡能力,适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前叉、后叉,所述前叉上连接有前轮,后叉上设置有后轮;所述前轮之间的车架上设置有平衡仪腔体,所述平衡仪腔体内设置有直线运动式平衡仪;还包括与所述前轮连接的转向装置;
[0006]所述直线运动式平衡仪包括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部通过两个轴承座活动设置有丝杆,还包括与所述丝杆平行布置的平衡电机,所述丝杆与所述平衡电机传动连接;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的上端通过调节螺母与所述丝杆连接、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板接触;还包括通过销轴悬挂设置在壳体内的单摆,所述单摆自由端的两侧壳体上固定有前、后微动开关,所述单摆的摆动面与所述丝杆的轴线相平行。
[0007]所述配重块的下端部设置有若干个球型腔体,所述球型腔体内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与所述壳体的底板滚动摩擦。
[0008]所述后轮包括中空的轮毂,所述轮毂内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配重腔,所述配重腔的上端面盖板上设置有轴座,所述轴座内设置有轮轴,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左、右轴承与所述轮毂的两个侧面板活动连接,所述轮轴的两个自由端延伸至所述轮毂以外;所述轴座上还固定有电机座,所述电机座内连接有行走电机,所述行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电机轴齿轮,所述轮毂的一个侧面板的中心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电机轴齿轮与所述输出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右轴承嵌套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内腔内。
[0009]本技术中,前后串列式车身上加装有直线运动式平衡仪,其可提供车身左右方向的重心补偿,车身倾斜由单摆与两个微动开关感知,配重块的行走由微动开关信号控
制,从而使得车身具备自平衡能力。作为主动轮的后轮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其重心降低,产生不倒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自平衡能力。本技术适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0010]图1 是本技术的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剖视图;
[0012]图3是实施例一中直线运动式平衡仪的爆炸视图;
[0013]图4是实施例一中直线运动式平衡仪沿其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0014]图5是实施例一中直线运动式平衡仪沿其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6是图4的俯视图。
[0016]图7是实施例二中后轮的爆炸视图;
[0017]图8是实施例二中后轮的配重腔、轮轴、行走电机的配合示意图;
[0018]图9是实施例二中后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图2可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其包括车架10,所述车架10上设置有前叉11、后叉12,所述前叉11上连接有前轮2,后叉12上设置有后轮3;所述前轮2、后轮3之间的车架10上设置有平衡仪腔体13,所述平衡仪腔体13内设置有直线运动式平衡仪4。还包括与所述前轮2连接的转向装置14,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装置14设置为与所述前叉11连接的方向盘。
[0020]实施例一
[0021]在额定范围内,本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的车身发生侧向倾转时,其平衡仪能提供一定的重心补偿,从而使其恢复平衡。
[0022]如图3、图4、图5、图6可见,所述直线运动式平衡仪4包括长方形的壳体41,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41由“冂”字型的上端盒体410和“U
”ꢀ
字型的下端盒体411组合而成,两者之间螺栓连接;壳体41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各部件组装;所述壳体41的上端部通过两个轴承座活动设置有丝杆42,还包括与所述丝杆42平行布置的平衡电机43,所述丝杆42与所述平衡电机43传动连接;还包括配重块44,所述配重块44的上端通过调节螺母440与所述丝杆42连接、下端与所述壳体41的底板接触;还包括通过销轴悬挂设置在壳体41内的单摆45,所述单摆45自由端的两侧壳体41上固定有前、后微动开关46、46

,所述单摆45的摆动面与所述丝杆42的轴线相平行。
[0023]作为传动连接的实现方式之一,所述丝杆42的一个自由端固定有从动齿轮420,所述平衡电机43的主轴上固定有主动齿轮430,所述主动齿轮430与所述从动齿轮420互相啮合。
[002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配重块44的下端部设置有若干个球型腔体,所述球型腔体内设置有滚珠441,所述滚珠441与所述壳体41的底板滚动摩擦。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42沿壳体41的长度方向布置,沿所述壳体4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球型腔体,相应设置有两个滚珠441,当丝杆42旋转时,滚珠441与壳体41的底板配合,限制配重块44只能沿壳体41的长度
方向行走而不能绕丝杆旋转。
[0025]工作原理:
[0026]对于两轮前后串列式车辆,其倾斜发生在车身两侧,本直线运动式平衡仪按左右向布置在车身中轴线上,即丝杆42垂直于前轮2、后轮3之间的连线,且丝杆42与前轮2、后轮3的轮轴平行,也就是要求配重块44能沿左右方向相对于车身往复行走。
[0027]单摆45通过销轴悬挂设置在壳体上,始终保持铅垂线方向。当车身姿态平衡时,不发生左右倾斜,单摆45与前、后微动开关46、46

不接触。当车身左向或右向倾斜时,壳体41随之倾斜,与单摆45发生相对偏转,此时单摆45与前、后微动开关46、46

之一接触,微动开关经控制电路向平衡电机43发出信号,平衡电机43工作,丝杆42旋转驱动配重块44行走进行补偿,由于丝杆沿车身左右方向布置,配重块44也沿车身左右方向行走,从而在左右侧调节整体重心,实现额定范围内车身的自平衡。配重块44底部设置的滚珠441一方面起到降低摩擦系数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配重块只能行走而不会旋转。平衡过程中,配重块44进给方向与车身倾斜方向相反。
[0028]平衡过程中,电机的旋转方向、启动时机、工作时长均由前、后微动开关46、46

所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包括车架(10),所述车架(10)上设置有前叉(11)、后叉(12),所述前叉(11)上连接有前轮(2),后叉(12)上设置有后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2)、后轮(3)之间的车架(10)上设置有平衡仪腔体(13),所述平衡仪腔体(13)内设置有直线运动式平衡仪(4);还包括与所述前轮(2)连接的转向装置(14);所述直线运动式平衡仪(4)包括长方形的壳体(41),所述壳体(41)的上端部通过两个轴承座活动设置有丝杆(42),还包括与所述丝杆(42)平行布置的平衡电机(43),所述丝杆(42)与所述平衡电机(43)传动连接;还包括配重块(44),所述配重块(44)的上端通过调节螺母(440)与所述丝杆(42)连接、下端与所述壳体(41)的底板接触;还包括通过销轴悬挂设置在壳体(41)内的单摆(45),所述单摆(45)自由端的两侧壳体(41)上固定有前、后微动开关(46、46

),所述单摆(45)的摆动面与所述丝杆(42)的轴线相平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串列式自平衡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征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永祥新能源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