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2251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15
一种编织方法,当在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上形成皱褶时,与以往的编织方法相比能减少绕入的次数。该编织方法使用横编机,用于当编织由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构成的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时在上述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具有三层构造的皱褶,其中,将上述三层构造中的成为外层的第一部分、成为中间层的第二部分和成为内层的第三部分规定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使上述第二部分和上述第三部分成为抽针状态;将上述第一部分的多个线圈区分为第一组的线圈和第二组的线圈,将上述第二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一组的线圈重叠,并且使上述第一部分成为抽针状态;使上述第一部分向总针状态返回,并且将上述第三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线圈重叠。述第三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线圈重叠。述第三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线圈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具有皱褶的筒状编织物进行总针编织的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使用4张针床横编机来编织具有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总针组织是指在横编机中在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线圈之间不设置空针地编织的编织组织。将这样的编织称为总针编织。在具有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中,线圈的大小、邻接的线圈的间隔容易变得均匀。有时需要在具有这样的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上形成皱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裤子的兜的上端折叠与裤子接合的编织方法。皱褶具备折叠成S字状或者Z字状的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外层是配置在筒状编织物的筒的外侧的层,内层是配置在筒状编织物的筒的内侧的层。中间层是配置在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层。
[0003]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褶皱的形成步骤的像图。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在4张针床横编机中具备的下部前针床、上部前针床、下部后针床及上部后针床分别标记为FD、FU、BD及BU。FD和BD配置在相互地相向的位置。FU和BU在FD和BD的上方配置在相互地相向的位置。在4张针床横编机中,在FD和BD之间、FD和BU之间及BD和FU之间能使线圈移动。FD、FU和BD、BU构成为可相对地横移。作为横移量存在机械性的限度。图7所示的皱褶的形成步骤是需要超过限度的横移的皱褶的形成步骤。因此,在皱褶的形成时,需要重新设定BD、BU的相对于FD、FU的相对的横移间距,即相对的左右的偏移。
[0004]图7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作为S1,表示将筒状编织物5的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分别卡定在FD和BD上的状态。从此S1的状态形成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构成的皱褶。在S1中,成为外层的第一部分11的线圈、成为中间层的第二部分12的线圈及成为内层的第三部分13的线圈由圆圈标记表示。其它部分由直线表示。与直线正交的棒线表示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的边界表示。另外,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的第一边界1A及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的第二边界1B由带箭头的箭号表示。
[0005]在S2中,使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成为抽针状态。抽针状态是指在邻接的线圈之间设置了空针的状态。如果使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成为抽针状态,则只要将邻接的两个线圈重叠即可。
[0006]在S3中,如由C字状的箭号所示,通过绕入使筒状编织物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做成将第二边界1B配置在前后的针床之间的状态。绕入是使一方的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线圈向另一方的针床的端部线圈的外侧移动的公知的编织方法。在图7中,在进行此绕入时,由于通过反复使BD、BU向左方向移动,横移间距变大,所以需要重新设定横移间距。具体地说,使卡定在BD上的全部的线圈向FU移动,在重新设定了横移间距后,使寄存在FU上的全部的线圈返回到BD。
[0007]在S4中,使第二部分12的线圈向BD中的第三部分13的编织宽度内的空针移动。在S5、S6中,使第二部分12的线圈出第一边界1A侧依次与第一部分11的每隔一个的线圈重叠。通过S5、S6,横移间距变大。在横移间距达到界限之前,需要重新设定横移间距。因此,在S7
中,通过使卡定在BD上的全部的线圈向FU移动,然后使BD、BU相对于FD、FU相对地向右方向移动,重新设定了横移间距。使卡定在BD上的全部的线圈向FU移动,是因为如果从S6的状态使BD、BU向右方向横移,则包括第一边界1A在内的跨线断了。
[0008]以后,如果将第二部分12的线圈与第一部分11的线圈重叠结束了,则将第三部分13的线圈从第二边界1B(参照S3)侧依次与第一部分11的每隔一个的线圈重叠。第三部分13的线圈与第一部分11的线圈之中的没有重叠第二部分12的线圈的线圈重叠。其结果,形成由折叠成S状的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构成的皱褶。
[0009]【在先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901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3]在专利文献1的编织方法中,作为形成皱褶之前的准备,需要将筒状编织物绕入,做成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配置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状态。因此,用于形成皱褶的工序数量变多。
[0014]鉴于上述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当在总针组织的筒状编织物上形成皱褶时,能比以往的编织方法减少绕入的次数的编织方法。
[0015]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编织方法,其使用横编机,该横编机具备第一针床、第二针床、第三针床和第四针床,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相向,上述第三针床配置在上述第一针床的上部,上述第四针床配置在上述第二针床的上部,该编织方法用于当编织筒状编织物时在上述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具有三层构造的皱褶,该筒状编织物由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总针组织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上述第二针床上的总针组织的第二编织物部构成,该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工序A、工序B和工序C,
[0017]在该工序A中,将上述三层构造中的成为外层的第一部分、成为中间层的第二部分和成为内层的第三部分规定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使上述第二部分和上述第三部分成为抽针状态,
[0018]在该工序B中,将上述第一部分的多个线圈区分为第一组的线圈和第二组的线圈,将上述第二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一组的线圈重叠,使上述第二组的线圈向上述第三针床移动,
[0019]在该工序C中,使上述第二组的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返回,将上述第三部分的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线圈重叠。
[0020]在此,优选为,上述第一组的线圈从第一边界看是第偶数个或者第奇数个的线圈,上述第二组的线圈是除了上述第一组以外的线圈。上述第一边界是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边界。
[002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在上述工序B中,交替地进行将上述第二部分的1个线圈与上述第一组的线圈重叠的步骤和使上述第二组的1个线圈移动的步骤。
[002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在上述工序B中,在将上述第二部分的全
部的线圈与上述第一组的各线圈重叠后,使上述第二组的线圈移动。
[0023]<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在上述工序C中,交替地进行使上述第二组的1个线圈移动的步骤和将上述第三部分的1个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线圈重叠的步骤。
[0024]<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在上述工序C中,在使上述第二组的全部的线圈移动后,将上述第三部分的全部的线圈与上述第二组的各线圈重叠。
[002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中,不需要用于将折叠的部分的边界配置在前后的针床之间的绕入。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与专利文献1的编织方法相比,能有效地在总针组织的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织方法,其使用横编机,该横编机具备第一针床(FD)、第二针床(BD)、第三针床(FU)和第四针床(BU),上述第一针床(FD)和上述第二针床(BD)相向,上述第三针床(FU)配置在上述第一针床(FD)的上部,上述第四针床(BU)配置在上述第二针床(BD)的上部,该编织方法用于当编织筒状编织物(5)时在上述筒状编织物(5)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具有三层构造的皱褶(9),该筒状编织物(5)由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FD)上的总针组织的第一编织物部(1)和卡定在上述第二针床(BD)上的总针组织的第二编织物部(2)构成,该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工序A、工序B和工序C,在该工序A中,将上述三层构造中的成为外层(91)的第一部分(11)、成为中间层(92)的第二部分(12)和成为内层(93)的第三部分(13)规定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内,使上述第二部分(12)和上述第三部分(13)成为抽针状态,在该工序B中,将上述第一部分(11)的多个线圈区分为第一组(G1)的线圈和第二组(G2)的线圈,将上述第二部分(12)的线圈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一良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