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1555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防变形尖角领本体。所述的防变形尖角领本体包括领座和领面,所述的领座和领面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所述的连接结构为透明集圈丝;所述的领面呈梯形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解决了针织T恤领在穿着过程中翘角变形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经过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其原有形态,穿着使用时不产生翘脚和变形的现象。透明集圈丝的设计方便了领座与领面的翻折,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而不发生翻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简单、操作简便、防变形效果好的优点。防变形效果好的优点。防变形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领子,属于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追求不再只是单纯的蔽体、保暖,人们对服装的细节要求不断升高。近来,有消费者对服装领口提出要求:由于部分服装成本低比较便宜而导致衣服的领口、袖口以及衣服的下摆会不时的卷起来,或是松松垮垮的,这样穿起来不够整齐端正,影响穿着形象和使用者的形象,特别是在领口位置,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针织T恤领在穿着过程中翘角变形的问题尤为严重。
[0003]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服装领口、袖口等比较容易卷起来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以解决现有领口易卷边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包括,防变形尖角领本体。
[0007]所述的防变形尖角领本体包括领座和领面,所述的领座和领面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
[0008]所述防变形尖角领本体由主纱和副纱采用电脑横机双面集圈织造而成,所述的副纱为弹性丝;所述的吊目连接结构为透明集圈丝;
[0009]所述的领面呈梯形设计;
[0010]所述的领面远离连接结构的一侧宽度较窄;
[0011]所述的领面包括设定数量的循环结构,所述的循环结构包括交替编织的第一编织区和第二编织区;
[0012]所述第二编织区的左端较第一编织区向右偏移设定数量的针数,下一循环所述第一编织区的右端较上一循环所述第二编织区向左偏移设定数量的针数。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编织区包括设定数量的循环组织,所述的循环组织包括前针床和后针床交替间隔编织的后床编织、前床编织,以及固定连接后床编织和前床编织的前后吊目。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编织区包括五个循环组织。
[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编织区包括一个循环组织。
[00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弹性丝为氨纶包覆丝、涤纶高弹丝、腈纶高弹丝,所述的集圈丝为40D

70D透明氨纶丝。40D

70D透明氨纶丝不仅能够满足领面与领座之间的稳定连接,还方便了它们之间的翻折,且翻折后能够保证领面防变形效果好。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解决了针织T恤领在穿着过程中翘角变形的问题,而且本技术的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经过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其原有形态,穿着使用时不产生翘脚和变形的现象。透明集圈丝的设计方便了领座与领面的翻折,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而不发生翻折。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简单、操作简便、防变形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防变形尖角领本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第一编织区与第二编织区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领面组织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

领座;2

连接结构;3

领面;31

第一编织区;32

第一移针翻针区;33

第二编织区;34

第二移针翻针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

4所示,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包括,防变形尖角领本体;所述的防变形尖角领本体包括领座1和领面3,所述的领座1和领面3由连接结构2连接固定;所述防变形尖角领本体由主纱和副纱采用电脑横机双面集圈织造而成,所述的副纱为弹性丝;所述的连接结构2为透明集圈丝;所述的领面3呈梯形设计;所述的领面3远离连接结构2的一侧宽度较窄;所述的领面3包括设定数量的循环结构,所述的循环结构包括交替编织的第一编织区31和第二编织区33;所述第二编织区33的左端较第一编织区31向右偏移设定数量的针数,下一循环所述第一编织区31的右端较上一循环所述第二编织区33向左偏移设定数量的针数。
[0026]具体的,所述的弹性丝为氨纶包覆丝、涤纶高弹丝、腈纶高弹丝,所述的集圈丝为40

70D透明氨纶丝。40

70D透明氨纶丝不仅能够满足领面与领座之间的稳定连接,还方便了它们之间的翻折,且翻折后能够保证领面防变形效果好。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结构2形成单面鼓波,增加了本技术尖角领的防变形效果。
[0027]进一步的,所述领面3的循环结构还包括第二编织区33的左端较第一编织区31向右偏移设定数量针数的第一移针翻针区32,以及下一循环所述第一编织区31的右端较上一循环所述第二编织区33向左偏移设定数量针数的第二移针翻针区34。如图4中,第一移针翻
针区32中的表示前针床编织并向右翻一针;表示后针床编织并向右翻一针;
“↑”
表示前针床翻针至后针床,且不编织;第二移针翻针区34中的表示前针床编织并向左翻一针;表示后针床编织并向左翻一针;
“↑”
表示前针床翻针至后针床,且不编织。
[0028]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编织区31包括设定数量的循环组织,所述的循环组织包括前针床和后针床交替间隔编织的后床编织、前床编织,以及固定连接后床编织和前床编织的前后吊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编织区31包括五个循环组织。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编织区33包括一个循环组织。这样,相对于前一个循环结构,每经过第一编织区31、第一移针翻针区32、第二编织区33、第二移针翻针区34的循环后,针织数要少于前一个循环结构一根针,即,多次的移针翻针设计使得领面3呈梯形设计,更加的符合人体美学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更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使得所述第一移针翻针区32与第一编织区31的针数间隔加大二至若干针,使得所述第二移针翻针区34与第二编织区33的针数间隔加大二至若干针。
[0029]本技术的具体制作过程为:
[0030]所述领子采用双色纱嘴工艺使用双针床纬编电脑横机进行编织,其中主纱用各种纱线或丝线,副纱用弹丝或氨纶包覆丝涤纶高弹丝、腈纶高弹丝,集圈丝用70D或者40D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双面集圈防变形收针尖角领,包括防变形尖角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变形尖角领本体包括领座(1)和领面(3),所述的领座(1)和领面(3)由连接结构(2)连接固定;所述防变形尖角领本体由主纱和副纱采用电脑横机双面集圈织造而成,所述的副纱为弹性丝;所述的连接结构(2)为透明集圈丝;所述的领面(3)呈梯形设计;所述的领面(3)远离连接结构(2)的一侧宽度较窄;所述的领面(3)包括设定数量的循环结构,所述的循环结构包括交替编织的第一编织区(31)和第二编织区(33);所述第二编织区(33)的左端较第一编织区(31)向右偏移设定数量的针数,下一循环所述第一编织区(31)的右端较上一循环所述第二编织区(33)向左偏移设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海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海平面针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