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件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1812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09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件及包括此散热件的电子设备。散热件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侧的冷却介质,壳体密封形成密封腔,冷却介质位于密封腔内;壳体包括内层及外层,内层接触冷却介质,外层位于内层远离冷却介质的一侧;内层采用的材质包括铜或铜合金,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不锈钢,外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100MPa,且小于或等于500MPa。本申请提供的散热件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易加工成型,有利于散热件的大规模量产。大规模量产。大规模量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件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6月1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21121294.0、申请名称为“散热件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3]目前,均热板等散热件的壳体一般采用铜材制成,不仅易于壳体的加工成型,也避免了壳体与壳体内部的冷却介质,例如水产生非凝结性气体,而影响均热板的散热性能。然而,壳体采用铜材的机械强度较低,容易导致均热板的结构强度不足,使得均热板的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件及包括此散热件的电子设备。散热件的壳体易加工成型、不易与冷却介质反应,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件。散热件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侧的冷却介质。所述壳体密封形成密封腔。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及外层,所述内层接触所述冷却介质,所述外层位于所述内层远离所述冷却介质的一侧。所述内层采用的材质包括铜或铜合金,所述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不锈钢。
[0006]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件中壳体的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不锈钢,有效地提高了散热件的机械强度,减小了或避免了散热件的壳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件的可靠性。并且,散热件中壳体的内层采用铜或铜合金,以隔离不锈钢层的外层与冷却介质,避免散热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锈钢层与冷却介质反(水)产生不凝性气体,也即不锈钢与冷却介质反(水)有相容性问题而导致散热件的散热性能较差。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100MPa,且小于或等于500MPa。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可以理解的,结构的屈服强度越大,结构机械强度越大,对散热件加工成型的难度越大。
[000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层的屈服强度小于或等于500MPa,在保证散热件中壳体机械强度的同时,避免外层的屈服强度过大时壳体的回弹性较大,而造成壳体成型困难,有利于壳体冲压成型,减小了散热件的成本,有利于散热件的大规模量产,同时有利于提高壳体表面的平面度。与此同时,外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100MPa,避免外层的屈服强度过低,而导致壳体的机械强度较弱。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或301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其中,外层采用的316L不锈钢可以在不同的硬度状态,例如316L不锈钢的硬度状
态可以是O态、1/4H态或1/2H态等。其中,O态表示原始退火状态,用于经完全退火获得最低强度的加工产品。H态表示加工硬化状态,用于通过加工硬化提高强度的产品。
[001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或301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保证壳体机械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壳体成型的难度,有利于将壳体加工成曲面,从而提高了散热件呈曲面结构的良率及可靠性。当散热件呈曲面结构时,散热件能够也应用于曲面屏,从而扩大了散热件的应用场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的相对磁导率小于或等于1.06。相对磁导率是物质的磁导率和真空磁导率的比值。其中,磁导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是表征物质在外加磁场中被磁化程度的物理量。真空磁导率,又称磁场常数、磁常数、自由空间磁导率或磁常数是一物理常数,指真空中的磁导率。
[0013]在本实施例中,外层的相对磁导率小于或等于1.06,有利于减小散热件对电子设备内部元器件的磁性干扰,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密封连接形成所述密封腔;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密封腔,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示例性的,支撑部为第一盖板朝第二盖板方向的凸起。支撑部的一端抵接壳体的第一盖板,另一端搭接第二盖板的毛细结构。
[001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抵接壳体,用于保持壳体的形状,避免壳体在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也可以为第二盖板朝第一盖板方向的凸起。例如,支撑部的一端抵接第二盖板,另一端抵接第一盖板,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0016]其中,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间隔设置,各支撑部之间的通道为冷却介质通道和/或形成毛细结构。可以理解的,支撑部能够用于抵抗内外大气压差以及其他外力对散热件造成的形变,以免冷却介质通道和毛细结构被压扁而造成散热件的失效。其中,本申请并不限定支撑部的具体数量及排布方式。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的外层包括连接所述支撑部的盖板部,所述盖板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部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覆盖所述盖板部面向所述密封腔的表面,且覆盖所述支撑部的表面。
[001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与壳体的外层一体成型,不仅使得支撑部与第一盖板稳固地连接,也避免了支撑部与第一盖板之间的焊接或粘接工艺,从而简化了散热件的工艺制程。并且,支撑部与外层一体成型,使得支撑部采用的材质为高强度的不锈钢,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散热件的机械强度。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自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朝所述第二盖板的方向凸起,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一体成型。
[002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与内层一体成型,使得支撑部自身采用铜或铜合金,无需再在支撑部的外表面包裹一层铜或铜合金。并且,支撑部通过屈服强度较小的内层形成,降低了制备支撑部的难度,降低了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的成型难度,有利于散热件的大规模量产。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密封腔且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
[00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用于形成毛细力运输冷却介质,完成整个动力循
环进而完成热力循环,是维持两相换热的关键。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为金属材质的多孔介质。示例性的,第一毛细结构通过烧结金属结构形成。第一毛细结构可以为铜网、铜纤维、烧结铜粉、泡沫铜、或铜毡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本申请对第一毛细结构的具体形态、制备方式及成分并不限定。其中,基于铜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铜材的第一毛细结构也较容易制备,且与水不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毛细结构采用铜材为例来进行描写。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位于所述密封腔,且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盖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
[002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内层均设有毛细结构,增加了密封腔内毛细结构的数量,有利于冷凝的冷却介质自冷却区回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侧的冷却介质,所述壳体密封形成密封腔,所述冷却介质位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及外层,所述内层接触所述冷却介质,所述外层位于所述内层远离所述冷却介质的一侧;所述内层采用的材质包括铜或铜合金,所述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不锈钢,所述外层的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100MPa,且小于或等于500MP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采用的材质包括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或301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的相对磁导率小于或等于1.06。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密封连接形成所述密封腔;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密封腔,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外层包括连接所述支撑部的盖板部,所述盖板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部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覆盖所述盖板部面向所述密封腔的表面,且覆盖所述支撑部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自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朝所述第二盖板的方向凸起,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一体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密封腔且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位于所述密封腔,且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盖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接触所述第一盖板的内层的部分区域。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铜膏,所述铜膏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罗梅靳林芳陈丘刘用鹿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