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07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主要是在一马达壳体的外围环列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且于两T形散热片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的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通过此T形散热片及平板状散热辅助片进行热能的传导及散发,以及利用双弧形散热空间对空气的滞留作用,顺利进行冷、热空气的交换对流,使马达运转产生的热能迅速散发,进而达到提高散热功效的目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马达壳体的散热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动能的重要工具,而转换过程势必会产生热能,马达运转速率愈高,形成的热能就会愈大,如何散热是马达使用上常面临的问题,故马达散热性能的优、劣乃是影响其功率输出的重要关键;最早期的马达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传统马达外壳10是包含一圆径状的壳体11,并在壳体11外围形成一个以上的平板状的散热片12,该散热片12呈等距环列状分布,因此会在散热片12之间形成一导流空间13,其是利用放射状环列的平板状散热片12,将马达运转所产生的热能向外扩散,并由空气进入导流空间13进行对流,达到散热的目的;但由于平板状散热片12的散热面积太小,以及其导流空间13可供空气进入的容量不大,且因不具挡阻性而容易使对流空气流失,使这种结构的散热功效有限,如今马达的转速及功率在不断的提升,使传统马达外壳10无法满足目前使用的需求;于是人们对马达外壳进行改良,请参见图2所示,其为台湾专利申请号086213067的《导流式马达壳体改良》,该导流式马达外壳20,包含一圆径状的壳体21,并在壳体21外围形成一个以上的三角形的散热片22,该散热片22呈等距环列状分布,可在两散热片22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导流空间23。此结构的马达外壳20,是透过放射状环列的三角形散热片22,将马达热能传导至散热片22的三角形的大边面,利用该大边面快速分散热能,而同样呈三角形的导流空间23,内大外小,使空气进入后会稍微产生滞留,因此其散热效果较佳;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从而降低了马达故障率,使其性能优于传统马达,但经实际应用后发现,因散热片22及导流空间23均呈三角形,使空气的对流不够顺畅进而大大影响热能地传导,无法达到理想的散热目的。新型内容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面积大且空气对流顺畅的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在马达壳体外围,均匀地环列分布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且于两T形散热片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可增加与空气接触的散热面积,且利用散热空间的双弧形边缘,加速冷、热空气的对流交换,提供高效散热效果。其中,T形散热片均等高。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散热空间采用双弧形设计,使空气稍作滞留同时形成顺畅引流回路,不但可使T形散热片更易于散热,更可使冷、热空气的对流交换不受阻碍,因此可大幅提升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传统马达外壳的径向剖面图。图2是改良式传统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径向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径向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散热过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径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3、图4及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在一马达壳体30的周边外围,等距环列分布一个以上的等高的T形散热片31,且于两T形散热片31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32,并在该散热空间32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33,由此构成一双流道散热结构40;由于等高的T形散热片31及平板状散热辅助片33,其热传导速度不相等,可使该结构的散热性不会产生冲突;再利用双弧形散热空间32对空气A有分散滞留的作用(不形成热空气A聚积现象),遂可顺利进行冷、热空气A的交换对流,使马达运转产生的热能,可向马达壳体30外部迅速散发,进而达到提高散热功效的目的(详见图4所示);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结构应用于气冷式马达的情形,图5所揭示的马达壳体30上设一平台53便于安装一电气控制盒54,同时马达主体50的一端形成结合盘座51,该结合盘座51外端面延伸出一马达心轴52,而相异于结合盘座51的另一端则为一风扇盖55,当马达运转时风扇盖55内的风扇也同时运转,使空气对流而加强散热。另外,请再配合参阅图6及图7,为本技术结构应用于液冷式马达60的实施例,该马达壳体成圆筒状外壳,该圆筒状外壳两端面和外围的罩构成封闭状的圆桶套件63,以供冷却液在封闭的内空间循环流动而达到冷却效果。其中马达心轴62的主动端设一结合盘座61,而另一端则设一电气控制盒7、冷却液入口71及冷却液出口72,该冷却液入口71及冷却液出口72与圆桶套件63形成封闭的内空连通,在冷却液的注入与排出期间,该冷却液可在双弧形散热空间32内部流动,而达到循环的冷却效果(请参考图7)。综上所述,本技术利用等距环列分布且呈等高的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与平板状散热辅助片,提供热传导速率不同的散热作用,以及通过两T形散热片间所形成的双弧形散热空间,能顺畅有效地完成冷、热空气的对流交换。权利要求1.一种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包括一马达主体和一马达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马达壳体的周边外围,均匀地环列分布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且于两T形散热片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形散热片均等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达壳体的外围设一封闭的圆桶套件,所述马达壳体一端设一电气控制盒、一冷却液入口及一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入口及冷却液出口与圆桶套件形成封闭的内空连通。专利摘要一种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主要是在一马达壳体的外围环列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且于两T形散热片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的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通过此T形散热片及平板状散热辅助片进行热能的传导及散发,以及利用双弧形散热空间对空气的滞留作用,顺利进行冷、热空气的交换对流,使马达运转产生的热能迅速散发,进而达到提高散热功效的目的。文档编号H02K5/20GK2935607SQ20062012941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6日专利技术者朱明聪 申请人:爱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流式马达壳体的双流道散热结构,包括一马达主体和一马达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马达壳体的周边外围,均匀地环列分布一个以上的T形散热片,且于两T形散热片之间,形成一内大外小的双弧形散热空间,并在该散热空间中间位置设一短截式的平板状散热辅助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明聪
申请(专利权)人:爱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