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窗帘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989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04
一种电子窗帘及电子装置,电子窗帘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电致变色元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包含相层叠且接触的多个导电层。电致变色元件夹设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通过触控模块与电子窗帘进行整合,即可有效地使智能建筑、车载车窗、穿透式显示器等智能产品的应用性多元化。示器等智能产品的应用性多元化。示器等智能产品的应用性多元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窗帘及电子装置


[0001]本揭露是有关于一种电子窗帘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环保及节能减碳,以智能玻璃为基材或建材在建筑用、车用(例如汽车后视镜等小面积产品)以及诸多商业运用(例如隔离太阳辐射热源与紫外线或控制电开关调控光线透光量以取代窗帘;智能隔间隔屏;建筑大楼窗户;室内装潢)皆有所展现。然而,现有的智能玻璃只能整面开或关的调控,如现有技术中国专利公布第108919543A号,并无法进行局部调控而达到如电子窗帘的效果。
[0003]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子装置,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揭露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子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电子窗帘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电致变色元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包含相层叠且接触的多个导电层。电致变色元件夹设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0006]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导电层包含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具有第一电阻值。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层叠且接触,并具有小于第一电阻值的第二电阻值。
[0007]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为纳米银线导电层、氧化铟锡导电层或ITO

Al

ITO复合导电层。
[0008]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层为金属线层。
[0009]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线层的金属线是相互交叉而形成多个网格。
[0010]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线层的金属线是相互平行而形成平行线栅。
[0011]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子窗帘进一步包含基板。第二导电层是层叠且接触于基板与第一导电层之间。
[0012]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元件为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元件或高分子网络型液晶元件。
[0013]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元件包含液晶复合膜,且液晶复合膜内混有多个玻璃珠。
[0014]于本揭露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元件包含电致变色材料。
[001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电子窗帘以及触控模块。触控模块设置于电子窗帘的一侧。
[0016]综上所述,于本揭露的电子装置中,通过触控模块与电子窗帘进行整合,即可有效地使智能建筑、车载车窗、穿透式显示器等智能产品的应用性多元化。另外,通过使电子窗帘的电极采用复合导电层的结构(例如包含透光导电层以及金属线层),即可使电极的复合电阻值大幅下降,从而可实现快速高效驱动机制。
[0017]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揭露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揭露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18]为让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0019]图1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2为绘示图1中的电致变色元件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3为绘示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视图;
[0022]图4为绘示图3中的元件的剖面图;
[0023]图5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的示意图;
[0024]图6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的示意图;
[0025]图7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26]图8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27]图9为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100,200,300,400:电子装置
[0030]110,210,310:电子窗帘
[0031]111,111':第一电极
[0032]111a:第一导电层
[0033]111b,111b':第二导电层
[0034]112:第二电极
[0035]113,213,313:电致变色元件
[0036]113a,113b,121,230,314a,314b:基板
[0037]113c,313b:封边胶
[0038]113d:液晶复合膜
[0039]113e:玻璃珠
[0040]114,123,130,213b:保护层
[0041]120,220:触控模块
[0042]122:触控感应层
[0043]140:贴合胶
[0044]313a:电致变色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揭露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
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揭露。也就是说,在本揭露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46]请参照图1,其为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0包含电子窗帘110、触控模块120、保护层130以及贴合胶140。电子窗帘110包含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电致变色元件113以及保护层114。电致变色元件113夹设于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之间。保护层114设置于第一电极111远离电致变色元件113的一侧。保护层130设置于第二电极112远离电致变色元件113的一侧。触控模块120设置于电子窗帘110的一侧。具体来说,触控模块120经由贴合胶140贴合至保护层130。触控模块120包含基板121、触控感应层122以及保护层123。触控模块120是以基板121接触贴合胶140。触控感应层122设置于基板121远离电子窗帘110的一侧。保护层123设置于触控感应层122远离电子窗帘110的一侧。
[0047]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贴合胶140为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但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
[0048]请参照图2,其为绘示图1中的电致变色元件113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元件113包含基板113a、113b、封边胶113c以及液晶复合膜113d。基板113a、113b分别接触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2。封边胶113c夹设于基板113a、113b之间,并与基板113a、113b共同形成密闭空间。液晶复合膜113d是容置于此密闭空间。液晶复合膜113d内混有多个玻璃珠113e。玻璃珠113e可起到结构力学上的支撑,亦起到避免液晶复合膜113d内的液晶随意流动的效果。
[0049]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元件113为高分子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窗帘,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包含相层叠且接触的多个导电层;以及一电致变色元件,夹设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窗帘,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导电层包含:一第一导电层,具有一第一电阻值;以及一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层叠且接触,并具有小于该第一电阻值的一第二电阻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窗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导电层为一纳米银线导电层、一氧化铟锡导电层或一ITO

Al

ITO复合导电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窗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导电层为一金属线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窗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线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财魁张振炘陈雅婉叶财金郑太狮
申请(专利权)人: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