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7881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1),安装在所述支承座(1)内的充电单元(2),支承在所述支承座(1)上侧的可调支承(3),以及支承在所述可调支承(3)上的反光结构(4);所述可调支承(3)可沿竖直方向调节所述反光结构(4)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桩能够自动调整反光结构的高度,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距离或不同机器人的激光雷达的探测范围,以方便对机器人的引导和定位,提高机器人需要充电时的移动定位效率。电时的移动定位效率。电时的移动定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而在智能机器人工作时,一般需要电的驱动,才能使机器人正常工作,传统的电驱动方式一般采用内部电池储能驱动,而在内部电池电量不足时则需要寻找相应的充电桩以实现充电。
[0003]由于智能机器人通常被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完成给定的任务。当所工作的范围是一开放区域时,由于区域较大,且充电桩体积较小,进而导致充电桩难以被机器人自动获取和定位,往往导致机器人难以在电量耗尽前到达充电桩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桩。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包括:支承座,安装在所述支承座内的充电单元,支承在所述支承座上侧的可调支承,以及支承在所述可调支承上的反光结构;
[0006]所述可调支承可沿竖直方向调节所述反光结构的高度。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充电单元包括:电源转换装置,与所述电源转换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1),安装在所述支承座(1)内的充电单元(2),支承在所述支承座(1)上侧的可调支承(3),以及支承在所述可调支承(3)上的反光结构(4);所述可调支承(3)可沿竖直方向调节所述反光结构(4)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单元(2)包括:电源转换装置(21),与所述电源转换装置(21)相连接的控制装置(22),与所述控制装置(22)相连接的第一充电结构(23)和第二充电结构(24),与所述控制装置(22)相连的引导装置(25),与所述电源转换装置(21)相连接的电源输入结构(26);所述电源转换装置(21)位于所述控制装置(22)的下方;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可弹性伸缩的嵌入在所述支承座(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的充电电极伸出所述支承座(1)设置;所述第二充电结构(24)位于所述支承座(1)之外,且采用导线与所述控制装置(22)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和所述引导装置(25)位于所述支承座(1)的同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1)包括:支腿(11),固定支承在所述支腿(11)上的中空箱体(12),设置在所述中空箱体(12)中的支承挡板(13),嵌入在所述中空箱体(12)前侧板上的充电结构安装座(14);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和所述引导装置(25)位于所述支承挡板(13)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安装在所述充电结构安装座(14)中;所述电源转换装置(21)和所述控制装置(22)位于所述支承挡板(13)的另一侧,且与所述支承挡板(13)相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结构安装座(14)包括:用于与所述中空箱体(12)的前侧板相连接的连接面板(141),在所述连接面板(141)一侧设置的导向座(142);所述导向座(142)设置有两个平行的滑动腔(1421),且所述滑动腔(1421)在所述连接面板(141)上具有开口(1421a);所述第一充电结构(23)安装在所述滑动腔(1421)内,且于所述滑动腔(1421)滑动连接;所述引导装置(25)安装在所述连接面板(141)上,且处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波冷凯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万为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