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圈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296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与所述基座共同形成容纳空间的上盖、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载体、套设在所述载体外的磁轭、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载体上下方的两个弹片,其中,所述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所述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形成的整体。由于弹片与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的方式形成的整体,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再进行后续的固定操作,可大幅缩减组装工时,减小两者之间的偏差,避免脱开等不良情况,改善音圈马达的质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音圈马达
技术介绍
在小型照相设备例如拍照手机中,常采用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 简称VCM)来驱动镜头直线移动,达到对焦的目的。图l是现有音圈马达的部 分组件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音圈马达通常包括保持固定的基座(未图示), 在基座内可滑动地设置载体l,载体1带有中心螺孔2,用于将镜头固定在其 中。在载体1上下方均设置有弹片3,用于在载体1的运动过程中,提供与电 磁力相对抗的弹力。这种音圈马达多采用分体式结构,即载体1与弹片3分别为单独的部件。 在载体1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柱4,在弹片3上设置有对应的多个定位缺口 5。 组装时,使定位柱4与定位缺口 5配合,然后在定位柱4与定位缺口 5配合处 点胶或者采用热熔的方式,使两者固定在一起。在某些音圈马达中,采用另一 部品将弹片3压住,使其定位。这种分体式结构的缺陷在于,需要后续的固定 操作,且操作困难,需要耗费较长的工时;载体1与弹片3连接后的品质并不 稳定,可能出现偏差、脱开等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分体式音圈马达需要 后续的固定操作的缺陷,提供一种音圈马达,不需后续的固定操作,节约工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 座、与所述基座共同形成容纳空间的上盖、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 载体、套设在所述载体外的磁轭、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载体上下方的两个弹片,其中,所述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所述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形成的整体。在本技术所述的音圈马达中,所述基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上 延伸的第一定位柱,所述上盖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 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音圈马达中,所述第二定位柱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 第一定位柱与所述凹槽配合。在本技术所述的音圈马达中,所述基座包括底板及定位柱,所述上盖 仅包括顶板,其中,基座的定位柱与上盖的顶板连接。实施本技术的音圈马达,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弹片与载体是通过 埋入注塑的方式形成的整体,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再进行后续的固定操作,如 点胶干燥或者热熔等,可大幅縮减组装工时。也不需要采用附加的部品来固定 弹片。此外,可减小两者之间的偏差,避免脱开等不良情况,改善音圈马达的 质量。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音圈马达的部分组件的俯视图2是本技术音圈马达的分解示意图3是本技术音圈马达的部分组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中,音圈马达100包括基座101以及与基座 101连接的上盖102。其中,基座101包括底板103以及从底板103的四角向 上延伸的第一定位柱104,而上盖102包括顶板105以及从顶板105向下延伸 的第二定位柱106。在第二定位柱106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定位柱104 的凹槽107。第一定位柱104与凹槽107配合,从而将基座101与上盖102连 接起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纳其它组件的容纳空间。选择性地,可在第二定位 柱106上设置与第一定位柱104配合的孔,来实现连接。基座101与上盖1024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例如,上盖102仅包括顶板,而基座 101包括底板和定位柱,上盖102的顶板与基座101的定位柱连接,也可达到 同样的目的。在基座101与上盖102之间的容纳空间中,可滑动地设置载体108。载体 108上设置有线圈(未图示),且设有中心孔109。线圈与相应的电源连接。中 心孔109的内径与对应镜头的外径相适配,可通过例如设置内螺纹的方式,与 镜头卡合,从而将镜头固定在其中。为了避免对镜头造成干扰,在音圈马达 100的所有组件上,均设置有直径至少大于镜头直径的中心孔。载体108外部套设有磁轭110。磁轭110的外周面卡合固定在基座101的 多个第一定位柱104之间,且第一定位柱104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可防止磁 轭110旋转。在磁轭110中设有磁铁。载体108的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载 体108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远离或靠近基座101,同时带动镜头运动,从而远离 或靠近感光元件,进行对焦。通过控制电流的强弱,即可控制载体108运动的 距离。在载体108的上下方,都设置有弹片。弹片上中心孔的直径均至少小于载 体108的外径,用于在载体108的运动过程中,提供与电磁力相对抗的弹力。 这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载体108是通过埋入注塑方式形成的整体。如图2和图 3所示,仅示出了设置在载体108上方的弹片111。弹片U1与载体108是通 过埋入注塑的方式形成的整体。组装时,从载体108下方套入磁轭110,再将 它们组装到基座101与上盖102之间即可。由于弹片111与载体108是通过埋入注塑的方式形成的整体,进行组装时, 不需要再进行后续的固定操作,如点胶干燥或者热熔等,可大幅縮减组装工时。 也不需要采用附加的部品来固定弹片。此外,可减小两者之间的偏差,避免脱 开等不良情况,改善音圈马达的质量。权利要求1、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与所述基座共同形成容纳空间的上盖、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载体、套设在所述载体外的磁轭、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载体上下方的两个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所述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形成的整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底板以 及从所述底板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柱,所述上盖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下 延伸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柱内侧 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凹槽配合。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底板及 定位柱,所述上盖仅包括顶板,其中,基座的定位柱与上盖的顶板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与所述基座共同形成容纳空间的上盖、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载体、套设在所述载体外的磁轭、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载体上下方的两个弹片,其中,所述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所述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形成的整体。由于弹片与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的方式形成的整体,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再进行后续的固定操作,可大幅缩减组装工时,减小两者之间的偏差,避免脱开等不良情况,改善音圈马达的质量。文档编号H02K33/18GK201142629SQ20082000161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1日专利技术者刘小华, 唐兆槐 申请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与所述基座共同形成容纳空间的上盖、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载体、套设在所述载体外的磁轭、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载体上下方的两个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弹片中的一者与所述载体是通过埋入注塑形成的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兆槐刘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