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6021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包括:池体,池体的内腔分隔为絮凝区、沉淀区、过滤区及储水区。絮凝区的上端与沉淀区的上端连通,沉淀区和过滤区的底部连通形成排泥区,过滤区的上端与储水区连通。絮凝区内设有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分别连通外部的污水供给系统和排泥区,以使待处理的污水进入及沉淀截留过滤产生的污泥回流至絮凝区,并在絮凝区内形成上下循环流动以充分搅拌、反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采用絮凝+沉淀+过滤的工艺组合,装置前端设置絮体再絮凝区,通过投加混凝剂与污水中颗粒物质发生絮凝反应,从而大大提高沉淀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大幅提升出水水质,延长过滤区的运行周期。延长过滤区的运行周期。延长过滤区的运行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地,涉及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降落地面后又冲刷了屋面、道路等不透水面上的污染物,使其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合流制污水中包含雨水、生活污水,甚至工业废水,具有三种污水的污染特征,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成分复杂。初期雨水或合流制溢流污水直接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
[0003]悬浮物是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溢流污水中污染物附着的重要载体,也是水体污染物的重要输出形态。因此去除悬浮物是降低水污染负荷的有效途径,因过滤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在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溢流污水处理方面逐渐受到关注。
[0004]国内目前针对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溢流污水中悬浮物的主要去除机理为沉淀或过滤。例如专利号为CN105040804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末端漂浮式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包括:引流通道,向下引流来自进水口的水体;悬浮物分离区,包括上向流过滤水体的过滤通道以及填充在所述过滤通道内的漂浮滤层;沉淀区,位于悬浮物分离区下方,用于收集被悬浮物分离区过滤的杂质。该装置结构简单,无需动力,能去除水中部分悬浮物及其上附着的其他污染物,但过滤精度较低,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漂浮滤层顶部设置的挡板导致滤层易堵塞,过滤阻力损失大,滤层冲洗效果差,需要频繁进行反冲洗以恢复滤层的过滤性能
[0005]例如专利号为CN20916171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一体化沉淀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区体及隔墙,将区体内空间分割为沉淀区、过滤区及设备间,沉淀区上部设有进水口,沉淀区与过滤区的隔墙上部设置溢流槽和出水管,出水管连通过滤区下部,过滤区的中部设有滤板,滤板上设有透水孔,滤板上铺设石英砂,过滤区上部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通过排水管连接排水槽。该装置集成沉淀、过滤功能,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出水水质较好,但装置结构复杂、沉淀区易短流,采用石英砂作为滤料过滤阻力较高,水头损失大,滤层易堵塞,仅设置水冲洗,利用滤层上部滤后水冲洗的水头不足,冲洗强度不够,滤层冲洗作用有限,影响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以解决现有装置存在的絮凝、沉淀及过滤效率低和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包括:池体,池体的内腔通过隔墙依次分隔为用于使絮体循环流动再絮凝的絮凝区、用于使絮凝区溢出的污水沉淀分离的沉淀区、用于使沉淀分离后水体中的杂物拦截过滤的过滤区、用于存储部分过滤后溢出水体的储水区;絮凝
区的上端与沉淀区的上端连通,沉淀区和过滤区的底部连通形成排泥区,以使溢入沉淀区的污水在沉淀区内形成向下流动的下向流后,再在过滤区内形成向上流动的上向流,过滤区的上端与储水区连通;絮凝区内设有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分别连通外部的污水供给系统和排泥区,以使待处理的污水进入及沉淀截留过滤产生的污泥回流至絮凝区,并在絮凝区内形成上下循环流动以充分搅拌、反应。
[0009]进一步地,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包括竖直设置且中空筒状的导流筒、絮凝搅拌机、进水管组、回泥管组及控制装置,絮凝搅拌机、进水管组及回泥管组分别连接控制装置;絮凝搅拌机转动设置于导流筒中,以用于搅拌并产生提升力;进水管组的两端分别连接污水供给系统和絮凝区,以用于将污水供给系统中的污水供入絮凝区;回泥管组的两端分别连接排泥区和絮凝区,以用于使排泥区中的污泥回流至絮凝区。
[0010]进一步地,絮凝区的底部形成漏斗状的泥斗;导流筒两端开口,且位于泥斗的中心;絮凝搅拌机包括固定于絮凝区上方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相连的安装杆、及起搅拌提升作用的多片搅拌桨叶,安装杆竖直设置,其下端伸入导流筒的中心,多片搅拌桨叶均匀间隔连接于安装杆的底端。
[0011]进一步地,进水管组包括进水管,及连接于进水管中的第一开关阀;第一开关阀与控制装置相连;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污水供给系统相连,其相对的出水端穿设池体的侧墙后延伸至导流筒的正下方,且进水管的出水口朝下。
[0012]进一步地,回泥管组包括用于输送污泥的回泥管,及连接于回泥管管路中的回流泵;回流泵与控制装置相连;回泥管的进泥端与排泥区连通,其相对的排泥端穿设絮凝区的底板后延伸至导流筒的正下方,且回泥管的排泥口朝上。
[0013]进一步地,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储水区存储的水体向外导出的出水管组、用于将沉淀出的污泥和拦截过滤的杂物向外排出的排污管组;出水管组包括出水管,出水管的进水端穿设池体的侧墙后延伸至储水区内;排污管组包括排污管,及连接于排污管中的第三开关阀,第三开关阀与控制装置相连,排污管的进污端分别连通至排泥区和泥斗中。
[0014]进一步地,絮凝区和沉淀区两者共用的隔墙的上端开设有连通两者的出水堰,出水堰沿隔墙的宽度方向延伸;沉淀区和絮凝区两者共用的隔墙上设有与出水堰连通的配水槽,配水槽沿出水堰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配水槽的侧壁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出水孔。
[0015]进一步地,过滤区内设有滤料承托板,及自由悬浮填装于滤料承托板上方水体中的悬浮滤料;滤料承托板用于对上向流的水体进行拦截过滤,并用于防止悬浮滤料向下掉落至排泥区;悬浮滤料用于在水流、浮力、重力及过滤阻力的综合作用下自动调整其水中滤层的厚度,以形成沿水体流动方向孔隙率逐步减小的变滤层厚度过滤。
[0016]进一步地,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还包括用于使污水中的泥沙进行沉淀的双层异向斜板;双层异向斜板沿沉淀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且各双层异向斜板包括呈夹角相交的两块沉泥板。
[0017]进一步地,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还包括反冲洗系统,反冲洗系统用于根据沉淀区的液位高低自动启动,以交替对沉淀区和过滤区进行曝气冲洗,且曝气冲洗完成后自动引入储水区的水体对排泥区进行水冲洗。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装置中,絮凝区利用絮体再絮凝原理,不仅使污水、污泥和药剂充分混合,混合絮凝效果好,水头损失小,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能力强,并对水量、水质变化较大的原水适应能力强;且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为污水、污泥及药剂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絮体在絮凝区内不断循环反应,从而形成尺寸均匀、密度较大的絮体,使絮体具有较高的沉降速度和性能,进而加速絮凝沉降速率,提升絮凝沉淀效果;且排泥区中的污泥在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的作用下回流至絮凝区,回流污泥中含有较多比重较大的絮体,及未反应完全的药剂,污泥回流到絮凝区后,既可作为絮凝反应的絮核,加速絮体的成长密实,同时污泥中未充分反应的药剂可实现再利用,减少药剂的投加量,最终达到促进絮体成长,提高絮体密度和絮体沉淀速度,改善絮体沉降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0),所述池体(10)的内腔通过隔墙(11)依次分隔为用于使絮体循环流动再絮凝的絮凝区(101)、用于使所述絮凝区(101)溢出的污水沉淀分离的沉淀区(102)、用于使沉淀分离后水体中的杂物拦截过滤的过滤区(103)、用于存储部分过滤后溢出水体的储水区(104);所述絮凝区(101)的上端与所述沉淀区(102)的上端连通,所述沉淀区(102)和所述过滤区(103)的底部连通形成排泥区(105),以使溢入所述沉淀区(102)的污水在所述沉淀区(102)内形成向下流动的下向流后,再在所述过滤区(103)内形成向上流动的上向流,所述过滤区(103)的上端与所述储水区(104)连通;所述絮凝区(101)内设有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所述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分别连通外部的污水供给系统和所述排泥区(105),以使待处理的污水进入及沉淀截留过滤产生的污泥回流至所述絮凝区(101),并在所述絮凝区(101)内形成上下循环流动以充分搅拌、反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回泥再絮凝系统包括竖直设置且中空筒状的导流筒(81)、絮凝搅拌机(82)、进水管组(83)、回泥管组(84)及控制装置,所述絮凝搅拌机(82)、所述进水管组(83)及所述回泥管组(84)分别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絮凝搅拌机(82)转动设置于所述导流筒(81)中,以用于搅拌并产生提升力;所述进水管组(8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污水供给系统和所述絮凝区(101),以用于将所述污水供给系统中的污水供入所述絮凝区(101);所述回泥管组(8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排泥区(105)和所述絮凝区(101),以用于使所述排泥区(105)中的污泥回流至所述絮凝区(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101)的底部形成漏斗状的泥斗(108);所述导流筒(81)两端开口,且位于所述泥斗(108)的中心;所述絮凝搅拌机(82)包括固定于所述絮凝区(101)上方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相连的安装杆、及起搅拌提升作用的多片搅拌桨叶,所述安装杆竖直设置,其下端伸入所述导流筒(81)的中心,多片所述搅拌桨叶均匀间隔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底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组(83)包括进水管,及连接于所述进水管中的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污水供给系统相连,其相对的出水端穿设所述池体(10)的侧墙后延伸至所述导流筒(81)的正下方,且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朝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体再絮凝悬浮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泥管组(84)包括用于输送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剑虹邱顺凡唐清畅谢立祥贺卫宁樊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