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5127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29
本申请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辅传轴系结构包括输入锥齿轮轴、第一锥轴承、第二锥轴承、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轴承衬套、端板、端盖和调整垫圈;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均套接于轴伸外;端板和端盖均与轴承衬套连接;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端板和第一锥轴承之间,调整垫圈设于端盖与第二锥轴承之间,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调整垫圈与第二锥轴承之间;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共同作用以使第一锥轴承与第二锥轴承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第一锥轴承与第二锥轴承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工作时,轴伸跳动小,不易漏油,锥轴承磨损小,不易损坏,不易抱死,更换周期短,成本低;同时,整体便于拆装。整体便于拆装。整体便于拆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0001]本技术涉及减速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的辅传设计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分体式(通过拨叉机构脱离)或者分体式(使用超越离合器)进行轴伸的连接,且多数布置于对称轴伸侧,转速也较低。受力方式和使用情况都比较简单,且空间充裕,对布置无太多要求。而在一些比较恶劣的工况下,例如,辅传减速机位于锥齿轮轴(高速轴)一侧,此轴转速最高,超过了1500r/min,受力非对称,工作机位于二轴(此轴上锥齿轮与高速轴啮合)。半联轴器连接于锥齿轮轴上,工作机工作时会带动锥齿轮轴高速空转,且联轴器为非分离时,减速机功率较大,导致联轴器重量较大,在100kg以上;且半联轴器加工精度不高,重心不确定。
[0003]现有的辅传设计不能满足上述工况需求,由于锥齿轮的轴伸跳动过大,使得油封漏油,轴承使用寿命短,增加了辅传轴系的故障率,缩短更换周期,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其能够改善轴伸跳动大、油封漏油的问题,从而降低故障率,延长更换周期,降低成本。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包括:
[0007]输入锥齿轮轴、第一锥轴承、第二锥轴承、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轴承衬套、端板、端盖和调整垫圈;所述第一锥轴承和所述第二锥轴承均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且套接于所述输入锥齿轮轴的轴伸外;所述端板和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轴承衬套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一锥轴承之间,所述调整垫圈设于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锥轴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调整垫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共同作用以使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内外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所述第一锥轴承与所述第二锥轴承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
[000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衬套具有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端板设置为环形板,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端盖为环形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端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端盖之间。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为弹簧。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第一定距环,所述第一定距环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位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第一定距环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的两端
分别与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内圈和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圈抵持。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还包括第二定距环和圆螺母,所述第二定距环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所述第二定距环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第二定距环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圈远离所述第一定距环的一侧抵持;所述圆螺母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圆螺母与所述第二定距环远离所述第二锥轴承的一侧抵持。
[00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轴套和油封压板,所述轴套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设于所述端盖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油封压板设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轴套之间。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设置为多个。
[00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辅传装置,所述辅传装置包括:
[0016]半联轴器和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所述半联轴器与所述轴伸连接。
[00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包括:
[0018]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辅传装置。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20]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轴系结构,通过在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侧部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能够使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在零游隙状态,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轴伸在高速空转的前提下易产生跳动的问题,轴伸运行更加平稳,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磨损小;同时,由于轴伸跳动小,不易出现油封漏油的情况,轴伸空转过程中能够持续被润滑油润滑,润滑效果好,作业工况好,不易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的情况,不易烧伤锥轴承,进而延长了锥轴承的使用寿命。
[0021]同时,在辅传轴系结构与轴伸装配完成形成辅传装置后,对辅传装置进行动平衡实验,使辅传装置达到动平衡要求,辅传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较大离心力,配合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零游隙状态,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锥轴承不易被损坏。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辅传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I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标:
[0027]001

输入锥齿轮轴;011

轴伸;100

第一锥轴承;200

第二锥轴承;300

第一弹性件;400

第二弹性件;500

轴承衬套;600

端板;610

第一定位槽;700

端盖;710

调整垫圈;711

第二定位槽;800

第一定距环;900

第二定距环;1000

圆螺母;2000

轴套;3000

油封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锥齿轮轴(001)、第一锥轴承(100)、第二锥轴承(200)、第一弹性件(300)、第二弹性件(400)、轴承衬套(500)、端板(600)、端盖(700)和调整垫圈(710);所述第一锥轴承(100)和所述第二锥轴承(200)均设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内且套接于所述输入锥齿轮轴(001)的轴伸(011)外;所述端板(600)和所述端盖(700)分别与所述轴承衬套(500)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于所述端板(600)和所述第一锥轴承(100)之间,所述调整垫圈(710)设于所述端盖(70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所述调整垫圈(71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300)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00)共同作用以使所述第一锥轴承(100)的内外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所述第一锥轴承(10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具有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端板(600)设置为环形板,所述端板(600)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端盖(700)为环形盖,所述端盖(700)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锥轴承(100)的外圈与所述端板(60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外圈与所述端盖(70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田何健蔡庆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