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管渠的推理法与模型法耦合交互驱动设计及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室外排水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雨水管渠的推理法与模型法耦合交互驱动设计及建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雨水管渠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推理法、模型法、推理法和模型法联用。
[0003]一、推理法
[0004]推理公式法(以下简称推理法)是雨水管渠设计的经典理论。很可能是爱尔兰人Mulvany(1850)最早提出了推理法的原理(BUTLER D,DIGMAN C,MAKROPOULOS C等.Urban Drainage[M].第4th版.Boca Raton,London,New York:CRC Press,2018)。而建立推理法的人,美国人倾向于是Kuichling(1889)(KUICHLING E.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ainfall and the Discharge of Sewers in Populous District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雨水管渠的推理法与模型法耦合交互驱动设计及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雨水管渠的布置,划分出若干个子汇水区和管段,并建立表格记录管段与子汇水区之间的连接关系;S2、为所有子汇水区确定推理法设计情景;所述推理法设计情景是指推理法的3个基础参数的组合,即:(P,t1,Ψ)其中:P是设计暴雨重现期,单位为年;t1是地面集水时间,单位为min;Ψ是推理法的子汇水区径流系数;推理法设计情景(P,t1,Ψ)的设计降雨为:q(P,t1)其中,q是降雨强度,q(P,t1)代表降雨强度是P和t1的函数;推理法设计情景(P,t1,Ψ)的Ψ仅适用于设计降雨q(P,t1)且降雨历时为t1的时刻,即:Ψ=Ψ(P,t1)其中:Ψ(P,t1)代表推理法对子汇水区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子汇水区常由不透水面和透水面构成,则子汇水区径流系数等于不透水面径流系数和透水面径流系数的加权平均值:Ψ=%Imperv
·
Ψ
imp
+(1
‑
%Imperv)Ψ
per
其中:%Imperv是不透水面占比,Ψ
imp
是推理法的不透水面径流系数,Ψ
per
是推理法的透水面径流系数;推理法设计情景(P,t1,Ψ)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不透水面设计情景(P,t1,Ψ
imp
)和透水面设计情景(P,t1,Ψ
per
),其中的径流系数Ψ
imp
和Ψ
per
仅适用于设计重现期为P的均匀降雨且降雨历时为t1的时刻,即:Ψ
imp
=Ψ
imp
(P,t1)Ψ
per
=Ψ
per
(P,t1)其中:Ψ
imp
(P,t1)代表推理法对不透水面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Ψ
per
(P,t1)代表推理法对透水面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推理法取值函数由设计师确定,即由设计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推理法设计情景所含参数进行取值;S3、选择第1个子汇水区,利用雨水排水模拟软件为该子汇水区构建水文模型,即水文模型1;在推理法设计降雨q(P,t1)下,根据水文模型1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径流系数;为了和推理法径流系数有所区别,用Ψ加撇号表示模型法径流系数,即:Ψ
′
=Ψ
′
(P,t1)Ψ
′
imp
=Ψ
′
imp
(P,t1)Ψ
′
per
=Ψ
′
per
(P,t1)其中:Ψ
′
是模型法的子汇水区径流系数,Ψ
′
imp
是模型法的不透水面径流系数,Ψ
′
per
是模型法的透水面径流系数,Ψ
′
(P,t1)代表模型法对子汇水区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Ψ
′
imp
(P,t1)代表模型法对不透水面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Ψ
′
per
(P,t1)代表模型法对透水面径流系数的取值函数;模型法取值函数由数学模型确定;
S4、调整并选取水文模型1的参数,使得在设计降雨q(P,t1)且降雨历时为t1的时刻,模型法径流系数值与推理法径流系数值相等,即:Ψ(P,t1)=Ψ
′
(P,t1)Ψ
imp
(P,t1)=Ψ
′
imp
(P,t1)Ψ
imp
(P,t1)=Ψ
′
per
(P,t1)S5、选择第2个子汇水区,利用雨水排水模拟软件为该子...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