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属于桥梁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3]斜拉桥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形成的结构体系,具有重量轻、用料省、跨越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大跨桥梁的主要形式。自1955年在瑞典建成主跨182.6米的新斯物罗姆海峡钢斜拉桥以来,斜拉桥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跨度也不断刷新。2012年完工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俄罗斯岛大桥,主跨达到1104米。得益于材料科学和建造技术的发展,斜拉桥正不断向超长、超柔方向发展。
[0004]大跨斜拉桥具有重量轻、刚度低等显著特点,对风荷载、地震、车辆荷载、水流等动力荷载非常敏感。因此,准确掌握大跨斜拉桥的动力特性是进行结构抗风、抗震设计并保证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重要环节。获取斜拉桥动力特性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三种。由于大跨斜拉桥传力机制和几何构造异常复杂,理论分析需要进行大幅简化,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数值模拟需要引入大量假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结构特征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主梁(1)、若干斜拉索(2)以及装配式桥塔(3),装配式主梁(1)通过若干斜拉索(2)悬吊于装配式桥塔(3)上;前述装配式主梁(1)的长度、宽度、刚度以及质量均可调节;前述装配式桥塔(3)的刚度以及高度均可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主梁(1)包括若干分主梁(11),设定沿着分主梁(11)长边方向的为端部,沿着分主梁(11)短边方向的为两侧;若干分主梁(11)并列贴合排布形成一体的装配式主梁(1),且若干分主梁(11)的端部平齐;分主梁(11)的两端通过纵向锚固装置压紧;装配式主梁(1)的两侧通过横向锚固装置压紧;在装配式主梁(1)两侧的侧挡板(13)上还配置若干质量调节系统(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主梁(11)包括第一箱形端模块(111)、箱形标准模块(112)、第二箱形端模块(113)以及抗剪板(114),所述箱形标准模块(112)包括若干,第一箱形端模块(111)与第二箱形端模块(113)之间插设若干箱形标准模块(112),且第一箱形端模块(111)与相邻的箱形标准模块(112)之间、相邻的箱形标准模块(112)之间、第二箱形端模块(113)与箱形标准模块(112)之间的间隙通过抗剪板(114)填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箱形端模块(111)与箱形标准模块(112)拼接的端部为前端,第一箱形模块前端的四个侧壁延伸形成四个矩形凹齿(101);定义箱形标准模块(112)与第一箱形端模块(111)拼接的端部为后端,则另一端为前端,箱形标准模块(112)前端的四个侧壁延伸形成四个矩形凹齿(101),箱形标准模块(112)后端的四个侧壁延伸形成四个矩形凸齿(104);定义第二箱形端模块(113)与箱形标准模块(112)拼接的端部为后端,则另一端为前端,第二箱形端模块(113)后端的四个侧壁延伸形成四个矩形凸齿(104);前述的矩形凸齿(104)与矩形凹齿(101)匹配;定义每个第一箱形端模块(111)、箱形标准模块(112)以及第二箱形端模块(113)拼接后朝向地面的侧面为底面,朝向天空的侧面为顶面,其余两个面即为侧面,在每个第一箱形端模块(111)、箱形标准模块(112)以及第二箱形端模块(113)的顶面均开设两个斜拉索孔(102),且两个斜拉索孔(102)分别靠近对应侧边,在每个第一箱形端模块(111)、箱形标准模块(112)以及第二箱形端模块(113)的侧面中心分别开设横向预应力索孔(103);第一箱形端模块(111)的矩形凹齿(101)与箱形标准模块(112)的矩形凸齿(104)之间、箱形标准模块(112)的矩形凹齿(101)与标准箱形模块的矩形凸齿(104)之间、箱形标准模块(112)的矩形凹齿(101)与第二箱形模块的矩形凸齿(104)之间形成缝隙,抗剪板(114)横向穿过各分主梁(11)的缝隙并将所有分主梁(11)连接形成整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大跨斜拉桥动力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锚固装置包括若干纵向预应力索(15)以及端挡板(12),若干纵向预应力索(15)沿着长边方向穿设分主梁(11),且纵向预应力索(15)的两端通过锚头(1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